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的區別是什么?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茶壺不是怎么做,關鍵是最后的結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做的壺要做出感覺來,這才重要。
現在紫砂一廠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準形。這類做法也就是現在意義上講的手工制作。你現在讓一廠的大多數藝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會做,問題是假如真的這樣做了。恐怕大家又會嚷嚷茶壺怎么做到這個樣子了。
現在市場對手工藝品的要求太高,簡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機械的精度。如口蓋最好是靜配合!對嘴、把的要求也是極致化,毫厘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點雜點,這可能嗎?說的雖有點過,但目前市場對紫砂的期望存在“誘導誤區”。主要的根源還是在紫砂的業界。紫砂理論上的探討滯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對紫砂審美的觀念扭曲了。我們喜歡顧景舟,不是就是因為顧先生展示的這種藝術感覺嗎?
以前藝人做壺,每一把壺,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復制,這樣形成自然的熟練。這一點當今藝人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一些老藝人不會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傳統類型的茶壺可以比模只擋出的更快。但他們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藝人做的如此精細,因為他們時代尚沒有“線切割”工具。現在好多壺友,玩壺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還是這句話;茶壺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覺。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產生共鳴,玩友讀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認為這和用何種方法并不重要!
我們網站上好多壺注明是手工壺,沒有說明是否是全手工。有人以為我們是打馬虎眼。這是誤解我們的初衷了。因為現在意義上的手工壺,就是如此!我們這樣注明也是對大家一種負責。假如我們也象別人一樣注明這是全手工壺,我認為這對那些真正意義上的全手工壺作者是不公平的。
一個作者運用哪種方法做壺,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壺必須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有的部分則完全不需要。模只也只是制壺過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半手工的說法我認為有些“牽強”,現在流行的說法,兩爿合攏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實合爿的方式歷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創舉。曼生壺中的合歡壺,大彬虛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過那時不叫模只,叫“盔頭”拱形內模稱虛陀。盔頭大多事用泥坯燒制的,而如今卻是石膏做的。
再就是泥料,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點雜點,有些人認為不可以,有的則認為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無法避免。玩過老茶壺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雜點”,認為這是紫砂礦料的一部分“內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觀點卻持相反的;認為既然有“完美無缺”那就得無限趨近“完美”!這也有道理的,關鍵是我們接受的“度”。
壺友還有擔心,模只會象印刷品一樣復制。其實這不用擔心。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個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個身筒。而是作品各個局部與整體的銜接過渡,我們講”切“就是局部和整體的”切“。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