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茶之風源遠流長,茶從最初神農嘗百草的藥飲傳說逐步演變?yōu)樯鐣麟A層民眾日常生活的“開門七件事”之一,飲料中能與酒抗衡者,唯茶耳。魏晉風流之際,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追求茶之水質、器具、禮儀等,茶事更逐漸成為有心人精神層面的樂享。唐時陸羽著《茶經》,為千年之后的我們見證了唐代飲茶之盛事。然而唐風已遠,千年以前的茶事與現今差距甚大,單憑文字記載,頗有讓今人抓耳撓腮,難以理解之處。
法門寺地宮出土唐室茶具重塑茶事想象
公元873年,曾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已在“國有九破”、“民有八苦”之中風雨飄搖。窮奢極欲的唐懿宗剛剛去世,懿宗第五子、年僅十二歲的“五哥”被宦官迎立為唐僖宗。次年初,少年天子在送還佛骨時,敕令封閉唐皇室供佛的法門寺地宮之門,佛骨舍利與數千件供佛珍寶被埋于地下。越明年,席卷天下的黃巢起義便如暴風驟雨般襲來。古都長安,毀于唐末戰(zhàn)火,每三十年迎送一次的佛骨地宮再無開啟之日,法門寺珍寶,千年來不為人知。直至公元1987年,政府欲撥款重修法門寺,在塔基清理時方發(fā)現了被石函封閉的地宮。
這批珍寶中現世了許多罕見的唐代藝術珍品,亦解開不少千年之謎,其中成套的唐代宮廷茶具,重塑了人們關于唐代茶事的想象,與陸羽所載的民間茶具相映成趣。在人們一般印象中,飲茶器具多以陶瓷為主,陸羽所言民間茶具多用竹、木、銅、鐵、瓷器,亦著重提到茶盞所用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三點品評白瓷在審美上不如青瓷。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批宮廷茶具卻以貴重閃耀的金銀器為主,茶盞更是頗為少見的琉璃器,時價貴比黃金,凸顯了皇室尊貴與奢靡。據地宮中《金銀寶器衣物帳石碑》記載有“琉璃缽子一枚,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這個玻璃茶碗托子呈淡黃色,素面無任何裝飾,晶瑩透明,其形為高足茶托與茶盞,這種造型一直沿用至今。金銀器則包括烘焙器、碾羅器、烹煮器、飲茶器、貯藏器等成套茶具,茶碾子和茶羅等器物上均有“五哥”的劃文,可見是唐僖宗本人的御用之物。隋唐胡風興盛,與西域交通頻繁,宮廷貴族盛行使用金銀器皿,亦是受到了波斯影響。唐宮廷的金銀器在器形及紋飾鏨制上均借鑒吸收了大量來自印度、波斯的風格。
“茶不厭精,炙不厭細”的唐代茶風
唐代飲茶方式與現今大有不同,今人讀陸羽《茶經》中的煎茶法,對所用器具及方法多有不明,現以文物器具與記載對照相應,已能大致還原唐代煎茶方式。唐有散茶、餅茶、末茶,宮廷盛行餅茶,但都需將固形茶碾成碎末。碾碎之前先行備茶,即以竹夾子夾取茶餅置于炭火上烘焙,去其水氣。待茶餅涼后,用茶碾子碾成茶末。唐人有詩稱碾茶為:“圭璧相疊壓,積芳莫能加,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法門寺出土的鎏金壺門座茶碾子,其上為純銀渦軸碾輪,鏨鎏金蓮花及流云紋,其渦輪圓形有孔,好似玉璧,孔中插一軸桿;而長條形的碾槽則如玉圭,碾輪疊壓碾槽,恰為“圭璧相疊壓”之景。飲茶至宋代發(fā)展為直接注水點飲,則需更細更勻的茶末,誕生出能磨更細目數的茶磨,此種茶碾形制遂告失傳。除宮廷雅好外,唐代茶風大盛亦得益于寺廟僧院,修禪僧人取其提神醒腦,能去除睡魔,以利于坐禪修行,清心靜氣。從唐代末茶發(fā)展而來的宋代點茶,經由禪僧傳入日本,其飲用形式經日本抹茶道傳承下來,至今仍存唐宋遺韻。
碾好的茶末經茶羅進一步篩細篩勻,置于盒中。然后以釜煮水。唐人在煮水煎茶時,會加鹽,也可加入其他香料。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精美絕倫的銀鹽臺,用以盛放鹽及香料。該摩羯紋蕾紐三足銀鹽臺整體取蓮花造型,由蓋、臺盤和足架構成。足架以銀線制成,上與銀盤相接,中有摩羯魚兩尾和蓮捧寶珠兩顆。盤面為蓮花座,座中蓮蓬處陷入,可用以盛鹽,鹽蓋為拱形倒置荷葉,葉沿卷曲。上飾鎏金摩羯紋,摩羯是印度傳說中的神獸,長鼻利齒、魚身魚尾,隨佛教傳入中國,唐以后融入龍首形象,又稱“魚龍紋”。荷葉蓋頂有蓮花苞形紐,紐中空,可以拆卸,分為上下兩半,可開合,用以盛放椒粉等其他香料。待水一沸后,加鹽;二沸后,舀出一瓢沸水擱置一旁,用竹筷在水中蕩出漩渦,將茶末對準湯心投入;三沸后,將二沸取出之水倒入止沸,以培育茗沫。其湯花薄者曰沫,厚者稱餑,輕者云花。然后分茶至諸茶盞中,沫餑均勻,可飲之。
現代多元茶藝難覓唐時遺風
多元化發(fā)展,一向是中國歷史運行的獨特軌跡。每當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出現,舊有的東西往往如雨打風吹去般消散,難覓蹤跡。元明以后,中國炒茶工藝成熟,逐漸流行以沸水直接沖泡條狀散茶,取其香氣和原始滋味,唐宋盛行的煎茶、點茶迅速退出了人們的記憶。加之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氣候、物種、風俗千差萬別,在時間和空間上,中國茶事都發(fā)展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面貌。今之云南普洱、安化黑茶還帶有唐代餅茶之余韻;而客家人之擂茶,以擂缽將茶葉搗成粉末,加入花生、芝麻、生姜、炒米等饗物研碎,以沸水沖飲,細鹽調味,仍隱約傳承著唐時的飲茶風貌。
鎏金摩羯魚
三足架銀鹽臺
整體取蓮花造型,由蓋、臺盤和足架構成,上飾鎏金摩羯紋。
鎏金伎樂紋調達子
這件鎏金調達子紋飾圖像,精美異常。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樂、舞蹈的伎樂。其余部分裝飾著繁復的蔓草紋和團花圖案,這種卷曲的“S”形蔓草圖案,因為盛行于唐代,也被稱為“唐草”。對后世和日本的裝飾風格起著非常大的影響。
鎏金壺門座茶碾子
唐代是尚馬的朝代,馬的形象無處不在。而象征天氣、乾坤、身披彩云的龍馬形象在皇室用品頻頻出現。《尚書》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這種紋樣在漢唐兩代較為常見,也反映了這兩代恢弘包容的時代特點。
素面琉璃茶盞茶托
這 件 是 我 國 比 較 早 期 的 琉璃 工 藝 制 品 。 它 的 發(fā) 現 也從 另 一 個 側 面 說 明 , 在 講究 茶 文 化 的 唐 代 , 玻 璃 器皿 是 昂 貴 和 實 用 的 茶 具 ,并 不 像 今 天 這 樣 大 眾 , 人們 隨 手 就 能 拿 起 一 個 玻 璃杯沖茶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