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砂陶藝的創新題材,一定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感。同時要確立新的創新理念和市場現念。
所謂創新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前人沒有做過的作品,創壺友心中期望的,又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作品。新的市場理念就是確立“誠信是根本”,“壺友、更是朋友”的理念,也就是處處為壺友著想。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朱玉成先生去年曾給我來信指出:“紫砂壺藝要創新,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感,但還是要強調壺的特定觀賞與實用結合的功能”。因此,“只能看不能用的不行,只能用而不經看的也不行。”這結實用性的教導對每一位立于創作的人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二、紫砂陶藝創新工作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書畫的功底。
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在他的“壺藝的形神氣”一文中強調:“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精辟地指出:“當我們表現形象時,便會用內涵的精神——氣質來豐富形象的本身。”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也就激勵著制壺家們不時的學習中國古典文學,以吸收中國文化的傳統精華;當然關于紫砂畫冊以及其他的文化又能帶來更多的創作靈感。
三、紫砂陶藝的創新必須立足于傳統,植根于傳統。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自宋初創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繼續發展至今長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藝精湛,造型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等傳統風格而名聞中外,深受廣大紫砂愛好者的喜愛。
在宜興紫砂的優秀歷史傳統寶庫中,凝聚了歷代藝人的無窮智慧和心血,永遠是我們年青一代繼承和學習取之不盡的源泉。對宜興紫砂陶藝傳統風格的理解,簡言之,就是端莊、大方、素面素心、質樸自然。特別是曼生壺十八式,它是最經典,也是最難學習,最難達到的。很多人在初學的前幾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學習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從紫砂優秀傳統中汲取營養,為自己所用。而這些模仿名家制作的紫砂壺過程會為自己以后的創作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四、在壺藝創新中,必須注重與文化人的密切聯系,爭取他們的參與和幫助。
縱觀宜興紫砂的發展史,歷代文人雅士在紫砂陶瓷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起過重大的作用。給紫砂以新的形象,注入新的生命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在明代,紫砂大家時大彬就很重視與文化人的結合,他在后期被文人相邀游歷了婁東(今上海松江),與眾多嗜茶文人學士親密接觸,例改制小壺,壺藝風格為之一變。到了清代嘉道間著名金石書畫家陳曼生與名工揚彭年配合,曼生親自設計十八種壺式,交揚氏親手制作,曼生在揚氏所制的坯上鐫刻書畫,并署“陳曼陀寶”款,從此開創了金石鐫刻、書畫藝術與紫砂壺藝和諧結合的新格調,而獲得了“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崇高贊譽。
近現代,在紫砂壺藝中多有文人參與紫砂,而出現了“名人名品”,紫砂佳作不絕問世。如顧景舟與劉海粟、唐云,王寅春與亞明,汪寅仙與張守智……。中央工藝美術院的楊永善教授曾說過一句話:“紫砂陶實際上是熱衷文化的藝人與熱愛工藝的文人共同創造的”。這是很精辟而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