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手工跟半手工是現在的壺友最為糾結的一個問題,當然從收藏價值以及工藝上來講全手工當然是更高一籌,紫砂市場的火爆使得紫砂壺供不應求,紫砂壺繼而出現大量機械壺、半手工壺等等,機械壺跟全手工相比很好區別,但對于相似度極高的全手工跟半手工卻總是令人迷迷糊糊,小編以個人觀點談談對全手工與半手工的區別。
先看蓋子,半手的蓋子由于是借助模具成型即有固定外膜,泥片貼上后用力向外靠而成型所以泥門松散,顆粒內斂,蓋面相對比較平整,而全手工蓋子一般是借助“范”,泥片是壓在拱起弧度的實物上拍打成型,所以泥門緊致,顆粒凸現,蓋面相對來說沒有半手的蓋子那么平整有凸凹感,而顯得活性和張力十足。 再看子口,也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半手的是借助模具成型,將泥片嵌入已經開好的石膏模,子口接上,然后搪出形狀,切除多余泥片即可;另一種做法是將泥片外套上鋼圈,搪出形狀后再接到蓋面上。這類子口看起來厚薄均勻、渾圓、非常規范而顯得生硬無活性、不自然。而全手的子口是靠手工打出泥片,手工接片,利用純熟的基本功用工具修圓。這類做法,子口厚薄不會非常均勻,線條活性足,自然。 看身筒,半手成型即擋胚成型,身桶前后有哈夫線(有的做得好的后期通過明針會消除掉),壺內壁多出現橫向拉絲紋、橫向搪胚紋(往往被很高的刮底痕跡所覆蓋),或完全無痕跡。外觀泥門很松,漿負面,顆粒內收者居多,壺體表面平整無層次感。 全手成型是純手工打片成型的壺作,身筒是整把壺接受拍打次數最多的地方,因為要在轉盤上旋轉式的拍打,本來就緊致的泥門會更加緊致。顆粒在擠壓中外凸,而且,旋轉中手工拍打身桶不可能十分均勻,受力點和受力重量不同,所以壺肩的部分,如果對著光看,旋轉的時候能看到輕微起伏的波浪紋,燒成品顆粒在擠壓中外凸,壺體表面具層次感。 當然還有內壁章,但現在已經不是標準的區別標志了,所以內壁章就不作過多介紹,因為現實中也有全手壺不蓋內壁章的,難道說在丑婦的額頭上印上西施二字她真的就是西施了嗎? 以上是個人對全手工與半手工的一點小見解,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再有更細的細節部分還需要細細琢磨,當然現在如果工藝做得全手工與半手工是真的很難區分的,當然兩者都會有手工制作的過程,如果只是自用或者欣賞者可無需過多糾結于全手與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