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紫砂史話:陽羨茶和紫砂
宜興古稱陽羨。陽羨的茶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宜興產茶最早記載于東漢末年,唐肅宗年間(756-761),陽羨茶即被列為貢品,每年要采制萬兩進貢,并設立貢茶院專管督茶、品嘗和鑒定。
陽羨貢茶又稱“紫筍”,因鮮芽色紫、形似筍而得名。《夢溪筆談》中就有“古人論茶,唯言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記載。而唐代盧仝在一首與茶圣陸羽《茶經》齊名的茶詩中寫道:“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可見陽羨茶之分量和魅力了。
茶與茶具是分不開的。在唐代,流行的飲茶方法是煮茶,將茶葉倒入鼎、罐之中,與水同煮,水沸之后,茶水斟入碗杯,慢慢品味。元代中期以后,漸漸興起了直接沖泡散茶的方法,較為簡便。到了明代,沖泡散茶的形式在茶文化中占了主導地位,一批適用于散茶沖泡的茶具就成了茶具主流,這其中,就包括宜興的紫砂壺。
可以說,正是宜興有著著名的貢茶,在茶、陶文化的相互結合中,使紫砂從陶器中脫穎而出,融入了茶文化的良好氛圍,進而成為了品茶者所推崇的最好茶器。就像明代的李漁所說,“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這還不夠,他又說:“壺必言宜興陶,較茶必用宜壺”。事實上,明代的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用紫砂壺泡茶品茗,并留下了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