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說的正是宜興紫砂。
本周二,一場“紫玉暗香”——海峽兩岸紫砂珍品聯展著實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據統計,僅開幕式第一天,就有2000余市民到南博參觀。
“紫砂熱”的范圍在南京急劇擴大,引起紫砂界興奮的同時,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憂慮不已。“在如今的紫砂市場,經營戶魚龍混雜、商家惡意炒作、價格虛高這三大惡疾緊緊套住了紫砂,使得它離其本意——工藝美術特性相差甚遠。這些現象應當剎車,因為它與臺灣地區上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的‘紫砂死’雷同。”相關人士憂心忡忡地說。
現象
夫子廟“店店賣紫砂”
如今,走在南京著名的旅游景點夫子廟不難發現,古玩區琳瑯滿目的紫砂壺到處都是。細數下來,這里經營大大小小的紫砂店約45家。
“我們對紫砂當然很了解,不了解怎么對游客介紹呢。”一家紫砂店老板對記者說。但當記者向其詢問如何辨別紫砂壺真假,以及怎么認識其優劣時,這位店老板卻答非所問的對記者強調,自己店里的都是好東西。
然而,夫子廟的多位經營戶告訴記者,只要有營業執照就可經營紫砂,并不需要專業的從業資質,所以,“做這行的什么人都有,只要能把紫砂賣掉就行。”
祖籍南通的許建初就在這里經營著一家紫砂店,20平方米的店鋪內擺滿了從宜興來的各式各樣的紫砂壺、紫砂工藝品。據他介紹,從1992年到1995年上半年,紫砂在夫子廟還屬稀有物品,當時僅有三四家在經營紫砂,本地市民、外地游客每到這里,不管價格多少都會買上一兩把。一來圖個新鮮,二來提升品位。到了1995年下半年,宜興當地做紫砂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夫子廟做紫砂生意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如今夫子廟真正懂紫砂的人很少,可以說是魚龍混雜。”許建初說,夫子廟的經營戶典型的特征就是看到哪種東西贏利就做哪種生意,由于不需要從業資質,加上紫砂前幾年的熱潮,如今夫子廟幾乎家家都在經營紫砂。而紫砂相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仍是稀缺物品,更多的人對它一竅不通,這就導致了這個行業存在很多欺騙性。“很多商家利用游客對他的不了解,故意哄抬價格、漫天要價。”
究因
紫砂泥遭惡意炒作
導致紫砂壺價格虛高的不僅僅是經營戶故意哄抬,很多商家惡意制造虛假信息,借機抬高價格。比如紫砂泥“有毒說”、“滅絕說。”
對于紫砂泥即將滅絕的傳聞,在周二的紫砂展上,宜興紫砂大師徐秀棠做出了嚴厲的批駁。他說:“如今10個人中有7個人問我這個問題,這純粹是炒作,太害人了。究竟是說地上沒有了,還是地下沒有了?我帶你們去宜興看看,在地上打個孔是很方便的。”徐秀棠激動地告訴記者,制造這種謠言的人,囤積紫砂泥在手中,因此可以在市場上抬到二三萬元一噸。他說,宜興至少還能挖出至少幾千噸的上等紫砂泥。
當記者在網上輸入“紫砂壺有毒”關鍵詞時,立即顯示搜索結果5380篇,內容多是關于紫砂壺是否添加化工原料從而造成其有毒的相關新聞。一篇題為“紫砂壺真的有毒嗎”的文字中有這樣一段話:“確實現在市場上的綠色紫砂大部分都是加化學顏料的,是有毒的。而且在旅游地點購買的,還是建議不用為好。”而在網上關于紫砂泥即將滅絕的傳聞更是甚囂塵上。
這些言論導致很多人在購買紫砂壺時難免有疑惑,花幾百元甚至幾萬元購買一把喝水的壺,值得嗎?有的人甚至問:會不會真的像傳言的那樣,紫砂壺是含毒的。記者通過采訪多位紫砂專業人士得知,“紫砂泥有毒”純屬造謠。“有的紫砂壺為了追求色澤,會摻入有色化工原料,但經過最高可達1200攝氏度的燒制后,絕對沒有毒,這只是商家在借機炒作。”業內人士揣測,這多為商家追求利益,出此損招,雙而引起更多人來關注紫砂,造成紫砂壺越來越貴的假象。
揭秘
虛高價格全憑嘴來說
記者在夫子廟調查發現,這里紫砂壺根據檔次不同,價格也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據了解,好的紫砂壺制作相當繁雜,除了需要上等的紫砂泥,還需要制作者縝密的手法。然而,對于這種堪稱“瑰寶”的品茶工具如今卻成了很多商人的賺錢之道。今天的夫子廟,紫砂壺價格從十余元到上萬元不等,有些正在清倉處理的商家甚至掛出了“紫砂壺5元一套”的廣告牌。
相關人士介紹,在宜興丁蜀、大浦等歷史名鎮,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從上個世紀80年代紫砂泥成了富貴土以來后,紫砂壺的藝術品位反而逐漸走“跌”。眾所周知,紫砂壺除了他特有的功用屬性外,作為一件可供把玩的藝術品,他的藝術價值不可低估。從某種意義上講,紫砂藝術是純粹的個性藝術。然而,近年來,宜興開始習慣于工廠化生產紫砂壺,將傳統的具有家庭陶藝作坊色彩的生產方式遺棄。據悉,如今在宜興大大小小的紫砂個人工作室可達幾千家。結果,紫砂壺產量上來了,質量卻并沒上去。導致在形成龐大產業群的紫砂業為宜興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大口吞噬著寶貴的紫砂資源。
那么,經營紫砂壺的利潤究竟有多大?一位“深喉”告訴記者,500元以下的壺,有材料和工藝的區別,基本適合普通老百姓使用,500元以上的壺,區別在于制壺人的創作生命力、底蘊。而低價銷售的利潤空間則相對較大。進價五六十元,要價二三百元,進價200元,要價1000元。對于5元一套的紫砂壺,其成分大多為處于地表淺層次的陶土,只是在外表涂抹了一層紫砂泥,因此成本較低。“價格根本沒有行業標準,都是老板自己要價。”
專家觀點:
嚴防“紫砂死”
翻閱紫砂的發展歷史,臺灣的紫砂事件不得不引起關注。據許建初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興起了飲茶熱,隨之也引發了一股紫砂潮,大陸大量紫砂壺涌入臺灣,價格一時失去理性。到了1995年左右,這股熱潮才漸漸退去,并因此引發了本來涌入臺灣的大量大師作品在1995年“回流”大陸。臺灣的這起紫砂事件在紫砂界引起轟動,業內人士稱紫砂在臺灣經歷了紫砂熱——紫砂亂——紫砂死階段。
在大陸,1999年紫砂漸漸走紅,并在2004年達至顛峰。如今紫砂熱在大陸正慢慢走下坡。面對如此困境,紫砂宜興紫砂大師徐秀棠說,紫砂熱的背后常常隱含著危險性,尤其是炒作太嚴重,有的藝人甚至在拍賣會上自己舉牌抬高身價,有的人不承認自己是民間藝人,把“工藝美術師”的“工藝”兩個字拿掉,惟恐掉了身價。其實我們就是民間藝人,不要太浮躁,心態不能像在沸水里煮著一樣翻騰。
徐秀棠說:“當年臺灣地區的教訓值得借鑒,當年喜歡的人多,價格也高,一些不法商人就千方百計地哄抬價格,為了賣相好甚至用酸洗原料的辦法改變紫砂壺的色澤,時間長了,假冒偽劣多了,市場就亂了,接下來就是市場蕭條。從紫砂熱到紫砂亂再到紫砂死,我們不能走這樣的老路。”徐秀棠說,“商人撈一把行情不好就轉行賺別的錢,我們要對紫砂有一份責任感,我們還有徒弟和子孫要吃這碗飯。如今的紫砂環境需要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