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雙熙堂主人高建剛在賞壺
中國人的骨子里滲透著濃厚的茶趣。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計之事中少不了茶,見出的是國人對于茶的重視,茶堪堪與民生之本相提并論。而“茶禪一味”一出,即已將茶之愛推崇到了最高的境地,國人獨獨把“禪境”這樣一個千百年來體現著儒道合一之逸趣,藝術文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謂,毫不吝嗇地封給了茶。國人于茶的愛之深由此可窺一斑。
以玉之愛而聲振文化界的文化藝術沙龍雙熙堂自然少不了品茶此樁人生樂事。每得佳友會聚,雙熙堂雅室一處,聚雅友一群,或談文史,或賞玩古器,至會心處,輕風一笑。好客而熱情的主人高建剛捧一把小壺,目光所及之處,為友滿斟香茗一杯。雖無蘭亭之妙境,卻也頗得曲水流觴之真趣。
而到雙熙堂品茶更還有一不可多得之妙事,以藏玉愛翠享譽收藏界的主人高建剛還有一大高趣??藏壺,而且絕大部分為茶壺。其大可至供滿室朋友同嘗佳茗,小則至兩只手指即可托起者,僅容茶葉數片,茶友唯觀之而無法同品。一時之間,難得的是品茶之趣、賞壺之樂盡在雙熙堂這一室之中。
如果說飲食文化包含最多的是一種儒家文化,那么幾乎堪與之媲美的茶文化更多地則體現出了一種儒道合一的傳統文化精粹之所在。茶文化不僅以茶道之和、雅、正而合于儒家之道,尤以茶與壺之仙風道骨、超塵脫俗之氣曲通于道家旨趣,二者相合頗可謂之人間逸趣。
品茶之逸趣在于心之清享。茶之源起,最早可溯自神農。千百年而下,茶日益受到偏愛且其寵日盛。文字記載自武陽買茶,茶便已有了專屬的茶具,唐代陸羽《茶經》傳世,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直至茶修練出了專門的茶道,配齊全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屬,有了專門的茶壺、茶床、茶漏、茶匙、茶鏟、茶海,茶文化便已經成了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景,時而至今,品茶論道仍舊是文人雅士競相追隨的人間樂事。得香茗一杯,知己二三,世間于我有何更勝于明月清風?
賞壺之逸趣則在于雪夜閉門卻足見史海滄桑。鐘靈玉秀的江南是中國最早的茶之原產地之一,而得天獨厚居江南一隅的雙熙堂便有了此天時地利之屬,不僅身居茶產地之側,而且又傍在天下名壺之出處宜興之旁。
自1992年參加工作起高建剛便開始了自己的壺收藏之路。時至今日,雙熙堂已經聚集起了400多把各類茶壺,從材質講有錫壺、銅壺、銀壺、瓷壺、紫砂壺等種類;從系列講,熱衷于傳統文化的高建剛最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歷史文化系列茶壺,如文王訪賢、西施浣紗、蘇武牧羊、陶淵明采菊、太白醉酒、米芾拜石等內容的茶壺;從朝代講,高建剛除了明清瓷壺外,還收藏了部分印有時代標簽的“文革”瓷壺。而對于資源日益緊缺的紫砂壺,每有所遇,高建剛更是照例不惜重金,他堅持著自己不變的初衷,在他的眼里日益罕有的紫砂既與與茶事有著不解之緣,而且紫砂壺在匯集了五行之屬的茶具中最是獨具東方特色。他要做的就是盡量多地把紫砂材質的壺保存起來,并流傳下去。
當代作家荊歌作為雙熙堂的雅友之一,某日興至欣然題書對聯一幅曰“壺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長”,豁然之境盡在其間;而緣結天下藏友的主人高建剛一直還有一個心愿,那就是能收得一把上好玉壺,并期待著雙熙堂“天下鴻儒座上客,一片冰心在玉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