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筆者因籌辦陶瓷展,前往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工作了一個星期,期間通過參觀、考察及與日本同行的交流,了解了日本收藏中國陶瓷茶具的部分情況。在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中,有2件被指定為國寶,11件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1950年日本制定了首部《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專門負責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有很多被列為國寶、重要文化遺產和重要美術品,其中就包括有為數不少的中國陶瓷茶具。
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的收藏主要來自于舊安宅產業(株)的收集品。安宅產業的原會長安宅英一是一位極具藝術天分的收藏家,在他的指導下,安宅產業從戰后的50年代就開始收集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陶瓷,至1976年時已收集了1000件左右。從1969年開始,就陸續舉辦陶瓷展,供公眾參觀研究。通過不斷的捐贈與收購,館藏品得到不斷地充實,目前約有2000多件藏品。目前,該館已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設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東洋陶瓷寶庫之一。
該館收藏的中國陶瓷在數量上僅次于朝鮮陶瓷,不僅量大、質精,而且品種多,時代跨度長,從東漢的釉陶到明代的青花、彩瓷都有收藏,其藏品幾乎涵蓋了中國陶瓷史上各個著名窯口的著名品種,既有充滿宮廷趣味的官窯器,也有在傳統鑒賞領域被忽視的民窯作品。
油滴天目茶碗,口徑12.2厘米,南宋建窯產品。碗內外壁釉面上散布著均勻密集的閃著銀灰色光澤的小圓點,淺褐黃色的碗沿釉色均勻整齊,貌似扣金工藝的裝飾效果。碗外壁施釉不及底,可看見黑灰色的胎。此件油滴釉茶碗無論從造型還是油滴的形成效果,都可稱是宋代建窯燒制的最為完美的一件油滴釉產品,因此它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名貴結晶釉之一,盛燒于風靡點茶與斗茶的宋代,以建窯產品質量最佳。它的著色劑主要是鐵的氧化物,在燒制過程中鐵氧化物聚集,冷卻時形成飽和狀態,并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析出晶體,形成閃著金屬光澤的油滴狀圓點。油滴的形成對于燒制火候和釉層薄厚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火候過急,氧化還原氣氛控制不當,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成為油滴。如果釉層過薄,燒制過程中釉聚集少或達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過小。由此可見,燒制一件完美的油滴釉產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油滴在宋代也被稱為“鷓鴣斑”,是因其酷似鷓鴣鳥胸部羽毛的斑紋。油滴盞和兔毫盞一樣,都是當時備受珍視的飲茶用具。不僅中國的達官貴人喜用它來斗茶,也受到酷嗜茶道的日本人的青睞,并由當時在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故此類黑釉瓷在日本被稱為“天目”瓷,是被日本收藏界認為是茶道世界中享有最高地位的陶瓷制品。它對日本的茶道及陶瓷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15世紀的瀨戶窯所生產的天目茶碗即是仿其制作的。此件油滴天目茶碗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傳世品。它最早的持有人是豐臣秀吉的養子關白秀次,后流入位于日本京都的西本願寺,經三井家、若狹酒井家傳來。
木葉天目茶碗,口徑14.7厘米,南宋時吉州窯產品。碗呈斗笠形,斜直壁,小底,圈足,是宋代流行的典型的茶碗樣式。碗內壁黑色的釉面上貼一褐黃色的樹葉,葉脈清晰可辨,惟妙惟肖,極富天趣。其裝飾工藝是將天然樹葉經腐蝕處理后,貼在素器上,施釉焙燒,樹葉的形狀及脈絡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這種裝飾方法是宋代吉州窯獨特的創造,經常裝飾于黑油茶盞的內壁上。有單片樹葉的,也有兩片或三片樹葉疊在一起的,或殘葉稀疏,或滿葉鋪地,在黑色釉面的映襯下,好似水面上漂浮的片片落葉,頗合文人情趣,使之在品茶之余,也收獲了一份詩情雅韻。此件茶碗也是一件流傳有序的收藏品,經加賀前田家傳來,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