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收藏仍然保持著堅挺的勢頭,而且逐年看漲。盡管宜興紫砂的現代大師顧景舟和蔣蓉先后離去,但長江后浪推前浪,仍有一些年富力盛的好手,不斷推出好壺。以下推薦幾位紫砂壺制作的實力派人物。
“粗嘴粗把”的何道洪,出生于1943年,素有紫砂怪才之稱。早年師從王寅春,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制壺造型上獨創“粗嘴粗把”,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然該圓潤時決不含糊,口蓋嚴絲密縫,通體珠圓玉潤。尤其是他對做壺一絲不茍,只求精品。據說他每年只做兩把壺,任你拿著整包的人民幣也不動心。因此市場奇貨可居,價格日高一日,一把大容量的紫砂壺,售價竟高達50萬元。
“方壺見長”的潘持平,1945年生,師從徐盤大,早年做紫砂花盆,后轉攻紫砂壺。他的壺特點是以方見長,在前人方壺名作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審美情趣,作品清秀大方,線條流暢而不鋒,口蓋緊密而不澀,出水順暢有力,手感舒服,平淡中見新奇。
“創新時尚”的吳鳴,1957年生,屬于年富力強,善于創新,能將傳統做壺與現代時尚相結合,被公認是“開創紫砂現代陶藝先河”者。
“線條挺括”的曹婉芳,1940年生,早年拜朱可心為師。作品以筋紋類的紫砂壺見長,作品造型工整大氣,線條挺括明快,典雅優美。作品曾在第五屆全國陶藝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她的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閣和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所收藏。
“拿手塑器”江建翔,1954年生,曾師從汪寅仙。尤以塑器見長,手法細膩,造型俊秀簡潔,面面精到,點綴恰當。作品圓潤中透著靈氣,繁復中彰顯精煉。其中他做的壺嘴別具一格,含而不露,圓潤有力,流暢不塌。
“薄胎如衣”的陳國良,1954年生,何道洪的學生,早先制作紫砂花盆、花瓶為主,因此比旁人多一份感悟。他做壺的特點是胎體極薄,壺體重量要比常人的輕了許多,因此制作難度也要高的多。物以稀為貴,陳國良的薄胎茶壺很受臺灣收藏家的追捧。
“方非一式”的施小馬,1954年生,隨父親施福生學做花盆開始,之后便專攻方器茶壺,作品有濃郁的文人氣息,剛而不烈,挺而不傲,潤厚而宜人。1994中國郵政發行了施小馬紫砂壺的特種郵票,可見其作品之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