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高14cm)
唐、五代時期,白瓷產地主要集中在北方,有“北白”之稱。主要有邢窯、鞏縣窯、曲陽窯,其中以邢窯最為著名。邢瓷最早在北朝后期已有燒造,隋代進一步發(fā)展,到了唐代,邢瓷達到了高峰,但從唐末開始走向衰落。
邢瓷在唐肛時,生產和使用都相當普遍,唐李肇的《國史補》記載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作為茶具,陸羽認為邢窯稍遜于越窯,稱“邢磁類銀,越磁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磁類雪,越磁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磁白而茶色丹,越磁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這只是兩在名窯之間隔伯促評說而已。邢瓷作為地主特產向朝廷進貢,同時也較為大眾化,不分貴賤,其產品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盤、缽、杯,盆、罐、瓶、壺、盒等器型,不少器物的一個特征是在底部有“盈”字款。
碗是唐代白瓷中最流行,出現(xiàn)最早的器型,并且常給人豐潤厚重的感覺。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白瓷茶碗最為常見。器型一般小而淺,略似斗笠,敞口淺腹,比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髻,有的還在胎與釉之間施化妝土,有的施滿釉,有的器物外壁施半釉。
唐代的白瓷有粗白瓷和細白瓷之分。細白瓷的胎是細而白,大都施滿釉,釉呈半透明,釉聚集較厚的地方還有隱隱的淡綠色。而粗白瓷是粗而灰白求恩,釉色透明,白中帶黃。
這只白瓷碗碗身厚重,圈足,斜壁,敞口,有凸起的一圈口沿,胎身施化妝土,碗內施滿釉,處壁施半釉,釉色白中泛青。這種類型的碗當時在國內外都很流行,因為邢窯碗在當時還遠銷海外,中東及北非地區(qū)有些遺址曾有出土即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