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曼生壺”?
壺中日月長。茶壺以泥土為坯胎,慢慢衍變成人間話題的收容器。人世間那些瑣碎細密的茶余飯后的言談,最后竟然被集合在一個容器上。
一把茶壺可以概括很多很多的談資嗎?也許吧。老舍透過一把老茶壺的跨世紀履歷表,寫成了反映時代變遷的話劇《茶館》。收藏家曾經散盡有限的黃金資源,為了在中國的收藏史上留下紫砂壺的一點點痕跡。
昨天,中國紫砂壺工藝頂級的三個大師聚集杭州唐云藝術館,他們分別是江蘇宜興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汪寅仙和中國紫砂名家潘持平。大師們有幸首次親手把玩到唐云藝術館的“鎮館之寶”……八把“曼生壺”的其中四把茶壺。
在中國,只有上海博物館這樣的國家級博物館收藏了四把“曼生壺”。杭州的唐云藝術館作為單一種類的藏館,卻得天獨厚網羅到八把“曼生壺”,秘密在哪里?
“曼生壺”也折射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話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與“茶文化”密不可分的紫砂壺收藏市場,究竟處于怎樣的局面?它們是否與篆刻藝術一樣,被提升到了傳統精英文化的層面?
曼生壺·杭州傳說——
已故藝術家唐云是中國“曼生壺”最大的藏家
他曾經把廚房的水龍頭包上一層橡皮
怕“洗壺”的時候有所閃失
位于南山路上的唐云藝術館,規模不大,卻暗藏乾坤。
1910年出生的唐云,晚年居留上海,但他是杭州作為美術高地的一個重要標桿。唐云首先是浙江乃至全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大家,但更重要的是他作為一個有貢獻的收藏鑒賞大師,他為杭州的美術沿革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文獻。
嘉德拍賣曾有過關于“曼生壺”進入藝術品市場的最高紀錄。一把來自美國藏家的曼生紫砂茶壺,曾在嘉德被拍到78萬人民幣的價格。而在中國,“曼生壺”最大的藏家可能就是唐云了。據西泠印社副秘書長兼鑒定與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回憶,唐云畢生藏品中最具代表價值的就是八把“曼生壺”,數量之多、藏品之精、堪稱獨步天下。晚年的唐云對每一把“曼生壺”厚愛有加,他偏愛其中一把“石瓢提梁壺”,常常用來泡茶,還特意把家里廚房的水龍頭包上橡皮,生怕洗壺時有所閃失,破壞了“中國寶貝”。
據悉,唐云共收藏有井欄壺、夸包壺、合歡壺(兩把)、扁壺、瓢壺、笠蔭壺、石瓢提梁壺,每把都配有陳曼生相對應的銘文。“曼生壺”是西泠八家陳曼生的作品,這個明代藝術家以文人的審美口味為標準,把繪畫、書法、金石融進紫砂壺藝,結合當時民間制壺高手楊彭年兄妹的技藝,造就了至今無法超越的紫砂傳說。一把孤立的茶壺無法成為國寶,它必須是精湛的工藝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曼生壺”就是這樣的完美結合體。
曼生壺·杭州傳說——
紫砂藝術的市場潛力與中國經濟實力密切相關
在民間,有大量收藏紫砂壺的藏家存在。昨天,三位大師對“曼生壺”的隆重鑒定,或許會對這個收藏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紫砂壺作為藏品,它與玉器、書畫又有所不同,它首先作為喝茶的容器出現——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作為民生最常見的形態存在,說明茶壺收藏的門檻并不高深。上世紀80年代,紫砂壺收藏首先在臺灣興起,那個時候正值臺灣經濟上升期,茶文化隨之崛起,一時間紫砂壺的市場價格甚至超過了中國傳統書畫,引來很多書畫家的噓聲。
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認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提升,紫砂壺的市場潛力也可能會重蹈當年臺灣的盛況,它目前暫時無法逾越書畫和玉器,但整個市場的購買力將慢慢呈現高開的趨勢。
鏈接——陳曼生
陳鴻壽(1768——1822),號曼生,浙江錢塘(杭州人),同黃易、奚岡、趙之琛等并稱“西泠八家”。他在江蘇宜興任過3年縣宰,喜愛紫砂,手繪“十八壺式”,與民間制壺高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三兄妹合作,造就了名聞一時的“曼生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