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灘,說起紫砂壺,不得不說許四海,以及他的堪稱紫砂大師的絕活,他的價值連城紫砂收藏。
雖然與四海有幾分熟悉,但是二十多年前曾蜚聲滬上的紫砂大師,如今過著幾乎隱居的日子,住在嘉定區(qū)曹安公路上的自家園林———百佛園里,幾乎足不出戶。在那深深庭院里,修身養(yǎng)性。我們了解他的朋友知道,他在建造自己的夢想……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四海在廣東空軍服役,開始收藏各種紫砂壺。1984年,他毅然背井離鄉(xiāng)去了紫砂之鄉(xiāng)宜興,和他人一起創(chuàng)辦宜興紫砂二廠。期間又拜著名畫家、紫砂壺收藏大家唐云為師,邊學習繪畫,邊與老師開始了合作。經(jīng)常是唐云作畫,四海做壺,師生聯(lián)袂,珠聯(lián)璧合。
早在十多年前,四海就躋身紫砂壺大師行列,他的壺藝、他的紫砂收藏當數(shù)上海灘上第一人。1985年,四海建立了上海灘上第一家紫砂壺私人博物館。內(nèi)有400多件從明清時期到現(xiàn)在的紫砂壺精品。
在他收藏的壺中最為得意的是那把號稱當代國寶的大亨掇只壺。
邵大亨,清朝嘉慶年出生,被譽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紫砂壺大師。在當時,就以收藏一把大亨壺為榮。相傳有一次,蘇州巡撫覓到一把大亨壺,得意忘形,便招來親朋好友意欲炫耀,誰知侍女拿壺時一不小心,砸碎了寶壺,巡撫頓時惱羞成怒,把侍女吊起來拷打。消息傳到大亨耳里,孤傲又有同情心的他居然性起,把自己身邊制作的四十多把紫砂壺一股腦砸碎在地。并發(fā)誓從此之后不再做壺。于是緊俏的大亨壺更加珍貴了。
說起四海收藏的大亨掇只壺,還有一段故事,央視國寶檔案曾分兩次播放。這把掇只壺身長一尺,壺高六寸,是壺王的得意之作。這在當年的宜興縣志就有記載,即使在當年也有千金之壺一說,只是流傳民間,不知去向而已。相傳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古董商下宜興收貨,無意在大戶人家姓丁的小孩手中,發(fā)現(xiàn)一把沾滿茶垢的大壺,底座居然刻著邵大亨的名號。古董商慧眼識寶,纏著丁家要買。原先并不知情的丁家心存蹊蹺,執(zhí)意不肯,后來怕惹上麻煩,干脆送了友人。幾經(jīng)輾轉(zhuǎn),大亨壺最終落到了當?shù)匾粋€姓潘的大戶人家手里。
四海告訴說,1984年他到了宜興,找到了潘家,說服主人出讓國寶,先后談了四十多次,從開價3萬元,最終達成了23000元成交的協(xié)議。四海說當時這23000元幾乎讓他傾家蕩產(chǎn),還賠上了一些字畫。過了幾年,消息傳開,一些港臺商人紛紛前來,要求高價出售,價格翻了十倍百倍,四海也不動心。據(jù)說,現(xiàn)在這把大亨掇只壺拍賣價至少在2000萬元以上。
四海把那把大亨壺視為生命,很少示人,那次央視國寶檔案組來了,還當場不能見,非得晚上讓人家再來一次。我很想一睹國寶,但最終還是識相地忍住了。
四海至今還在他的百佛園里閉關磨劍,修練內(nèi)功。掐指一算,已有十三年了。他說,十五年磨一劍,等到2010年,他的紫砂博物館正式建好,也許我們就能在百佛園中的那座七級浮屠里,看到國寶的尊榮了。
大亨掇只壺
掇只壺,是光貨的一種,不加修飾,但古樸渾厚,線條流暢,做工需非常精細,很見功力。
邵大亨的這只掇只壺體形較大,壺長一尺,高六寸,難度更高,且通體紫色,油亮鑒人,被邵大亨視為最得意之作,當時的宜興縣志也有記載,稱之為千金之壺。而大亨本人又是紫砂壺界公認的制做第一高人,現(xiàn)代壺王顧景舟也對之推崇備至,稱之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