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認識高級工藝美術師吳鳴,首先得認識他的陶藝作品,而要認識他的陶藝作品,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不久,在秋高氣爽的一天,我們來到宜興紫砂工藝廠吳鳴的陶藝工作室。看吳鳴的陶藝作品,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就說他的茶壺,大多數與眾不同,有的像茶壺,但又不完全是茶壺,形狀奇特,內含許多語言,恰似一篇充滿思想的文章;有的像一件精致的工藝品,但它卻有壺嘴壺把,分明是一把可用來泡茶喝茶的茶壺……他的紫砂花瓶、紫砂壁畫、紫砂雕塑等作品,也均是構思新穎,款式別致,制作精美,內涵豐富。
有人說,吳鳴多才多藝,算得上是一位現代陶藝的急先鋒。的確,在20多年的陶藝生涯中,吳鳴創作了大量的具有“現代味”的陶藝作品,先后20多次獲省級、國家級獎,還先后發表論文20多篇。他現為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省工藝美術名人、宜興市政協常委、美協理事、紫砂文化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紫砂學科帶頭人。
為陶藝而執著
吳鳴為人很執著,他認準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底并且做好。自1976年他踏上紫砂這條漫漫長路后,就再也沒有回頭。
吳鳴1957年生,家在丁蜀鎮。在哪個“讀書無用”的年代里,他憑著自己的好學精神,一直讀、到高中畢業。有理想有文化的他,當初并沒想到一輩子與紫砂泥打交道,當他被安排到宜興紫砂工藝廠上班時,他面對通知書愣了好一會神。要知道,當時紫砂行業正處在低qi 谷,一些入了紫砂之門的人還在退出來另尋出路。然而,他站在這人生事業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他的一雙腳還是很堅定地邁進了紫砂之門。宜興紫砂,名揚中外批;宜興紫砂,代代相傳,作為紫砂這片土地上的后來者,理應傳承紫砂藝術,將紫砂藝術發揚光大。當他的雙腳邁進紫砂工藝廠的大門時,他的肩上就感受到 了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進廠學徒,他擔任了徒工班班長,沒過多久被廠里送到陶校美術專業學習。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有人勸他考大學“飛”出去。他卻平靜地說:“我的手已沾上紫砂泥,我不想把它洗掉了。”對紫砂已略有了解的他,知道紫砂藝術深不可測,多少年來其藝術魅力不知讓多少藝人為它折了腰。他熱愛紫砂藝術,愿一輩子在紫砂藝術之路上跋涉。
從陶校學習結束后,他仍回到了廠里學習陶刻。那時的他,對陶藝的鉆研已到了“醉”的地步,幾乎每天早上“聞雞起舞”,不是練習書法,就是練習畫畫,或是讀詩讀散文。他認為:做一把壺很簡單,學習幾個月就能將一把壺做出來,但要做好一把壺卻不簡單,需要學養,這學養就包含著書法、繪畫、文學等。
1983年,吳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無錫市輕工業職工大學,對美術裝潢專業進行系統的研修。198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后,回廠從事陶藝創作,進行大面積試探,進入了創作的黃金豐收時期。有道是:“十年磨一劍”。吳鳴經過10多年的磨練,成為一名能設計、能制作、能陶刻、能書畫的多面手,他的陶藝作品逐漸形成了鮮明而又獨特的風格。
為陶藝而探索
有一位從事紫砂藝術評論的學者曾經說過:在現代社會的從藝中有兩種人,一種是附著型,像藤蔓一樣,附著大樹攀緣而上,以此達到自己的“高度”;一種是自立型,在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過程中,用辛勤與智慧向高處攀登。吳鳴自然是屬于后者。
吳鳴對陶藝的探索是艱辛的,也是痛苦的,尤其是當他的陶藝達到一定高度時,其探索顯得更艱辛更痛苦。縱觀存世的紫砂作品,早期造型主要采用幾何分割組合及圖案型的規則處理。其手法是較規矩,有法度,重對稱,制作講究,視覺淳厚古樸。此類造型奠定了紫砂傳統造型的基調。隨著陳鳴遠等為代表的仿真作品即俗稱“花貨”的出現,又開創了一個紫砂創作的新格局。再是以陳曼生為代表的文人墨客,因酷愛砂陶而將書畫陶刻介入,又使紫砂作品平添了幾分書卷氣,加重了文化氣息及純藝術傾向,形成了紫砂的又一種風格。瓷后,紫砂陶創作基本上在這三大語言體系中流連、徘徊、完善和變化,并愈積愈厚,在樹立起自己形象的同時,又制約了自身的發展。因此,如何在繼承優秀紫砂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有別于傳統的紫砂作品來,這是吳鳴雜一紫砂創作中著力探索的一個主題。
他倒過敦煌,探索過敦煌藝術,曾站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獨自沉思:真正的藝術是不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的,紫砂壺代代做,年年做,翻來覆去你做我做,但大多數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如何從紫砂這個大圈圈里走出去呢?他到過美國、澳大利亞、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家,曾與國外陶藝家探索陶藝的創新之路,并積極地借鑒國外陶藝創作的經驗。他曾多次站在紫砂前輩的作品前,用心看,用心與它們說話,尋找突破 口……
吳鳴是“狂妄”的,他決意在陶藝創作上作到三個不一樣。一是與以往的紫砂不一樣。傳統的紫砂已有千年歷史,他的作品要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體現出現代風格,“臉面”與過去的不同。二是與其它的陶瓷不一樣。他要把紫砂泥作為一種材質,創作出各種有生命的形態來,把紫砂工藝品上升到純藝術品,三是自己以后做的東西與以前做的東西不一樣。一般人形成自己的風格后就一直走下去,基本上自己囿于自己的框框內。但他不想這樣,他希望紫砂作品常做常新。
為陶藝而創新
要創新,就得有一點“反叛”精神。吳鳴以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狀態,創作出了許多令人感覺一心的陶藝作品。
融入思維,融入情趣,融入久遠的=原始的、現代的意蘊,筑造藝術的特殊構架,化巧為拙,又化拙為巧,這是吳鳴陶藝創作的一大特色。吳鳴把自己的感情揉進了紫色泥土,人們從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的喜怒哀樂。他創作了許多個壺的系列,如“星月系列”、“謙謙君子系列”、“段木系列”。在這些作品中,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無限感慨和無限珍惜。吳鳴的許多作品,無論是形、還是神,都可用“一種奇思妙想產生的結果來形容。尤其是在最近幾年里,他做的一些壺,保留了壺形,而沒有了壺的日用功能,已純粹是一件藝術品。如“悠悠歲月壺”,他大膽地將制作如朽木之泥條,橫貫壺身而過,穿過的部分為壺嘴,未穿過的部分為把手,這就打破并簡化了壺的傳統結構。他有些壺更是奇特,居然沒有壺把,在壺身某部位凹進去一塊,形成一個“洞”,正好容得下手指,就算是壺把。去年,他創作了一套“奧運2008體操壺”,這些壺有的像自由體操,有的像;;聯系單杠或雙杠。就說“單杠壺”,兩個壺把直豎,像兩只手吊在單杠上,而圓壺體上的兩個壺嘴直伸出去,又像兩條提起來伸直的腿……
就像吳鳴說的那樣,他的作品很少重復,即使是壺也很少有相同的。他創作的“大語系列”,其壺形又完全是另一種風格,所表達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等哲理,它們給人的已不僅僅是壺藝的視覺享受,而且提升著人的精神境界。
吳鳴曾說:“我希望以新的觀念、新的構架、新的形態,帶著我的思慮與審視,淚水與歡欣,甚至生命,融入這圣潔的陶土。”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并仍在這樣做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