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缶(春秋) 2.錫茶罐(宋) 3.擂臼(晉) 4.碾缽(晉) 5.烤茶罐(晉) 6.斗(晉) 7.石碾(唐)
鬧中取靜是一種上佳的居處境界,汲古齋就位于城隍廟最熱鬧的中心區域的南側,在一條叫作三牌樓路的小街上。一個古茶器博物館棲身于這樣市聲遙聽的環境倒是恰如其分。
展廳在汲古齋二樓,卻比二樓其它的空間略高出幾級臺階,走進去頗有點曲徑通幽的意思。在這個清雅小廳里共陳列著一百多件古茶器,它們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沿墻的兩排考究又氣派的紅木博古櫥中,隔著玻璃望去,一件件展品都有一種被封存的、歲月打磨出來的光澤,低調又雍容。櫥柜的上方還懸掛著一排水墨的種茶、飲茶圖,配合著這些歷代茶器,使得這間展廳里彌漫著一種古代茶文化的馨雅韻味。
這個中國古茶器博物館的展品大部分都來自于孫仲威先生的捐贈。孫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和書畫家,曾在上海博物館做過多年的研究員,幾十年從事古文物、書畫的鑒定工作,當年還曾搶救過不少國寶文物。他在八十年代中葉去日本舉辦個人畫展期間,與日本友人交流茶文化,日本有所謂“飲茶的傳統始于中國,而茶道卻始于日本”的說法,這令孫先生甚為不服,他回國之后就開始潛心研究和收集各種古代茶具茶器,力圖用實物來證明,茶道的發祥地是中國,我國早在唐朝便開始盛行茶道和茶文化了。孫仲威先生窮盡幾十年的精力,訪遍市肆鄉間,才收集到了這些古茶器,它們為他的研究著作《古茶器探微》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1.茶盤(晉) 2.溫碗(晉) 3.果盤(清) 4.螺碾勺(唐) 5.藥茶格(三國)
年事漸高的孫仲威先生一直想找個合適的地方來展示和安置這些傾注了他大半生心血的古茶器,后來他結識了汲古齋的總經理楊育新,雙方一拍即合,于是在2000年,楊先生就為孫老先生在自己的汲古齋中辟出了這樣一個展廳,如今中國古茶器博物館已經成為汲古宅這個民間博物館中的一部分了。
茶器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器不僅為我們部分重現了茶文化昔日的繁榮景象,也傳遞著古人制茶、烹茶、飲茶、儲茶在方法、習俗等方面的變遷,還是對歷代工藝水平和審美趣味的鮮活展示。中國在唐代飲茶之風就已經非常普遍,長安、洛陽等地甚至家家戶戶都飲茶,茶具的系列化、以及茶具真正結束同食具混用都是在唐代完成的,陸羽《茶經》里記載的茶具就有幾十種之多。據《茶經》所載,當時采制茶葉包括采茶、蒸茶、搗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七道工序,而最流行的烹茶方法“煮茶法”則包括炙茶、碾茶、篩茶、煮水、投茶、分茶、飲茶等工序,而這些制茶、烹茶、飲茶的工序在當時都已經有了相應的茶具,從唐、宋以來以茶餅為主的碾煎飲法過渡到明代的瀹泡散條形茶,這個過渡主要是在元代,明代這種散茶沖泡飲法的普及,也引起了茶具上的變革,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唐宋多見的盞、碗開始被漸漸興起的茶壺所取代,宜興紫砂壺從那時起就成為了一時所尚,而且白瓷和青花瓷的精美茶盞也大量出現,做工極為考究。而清代功夫茶在福建等地的盛行也催生出了大量與之配合的成套茶具。茶文化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茶文化演變發展的軌跡都在茶器上留下了印記。
古茶具
這個博物館的古茶器展品就跨越了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從春秋的、晉代的茶藥、唐代的揚勺、明代的茶碾到清代的茶果盤,這些古茶器形態各異,生動地向我們展示著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變遷發展,每一器背后都似乎是一朝的茶事,一代的人文。春秋的古拙,漢代的渾厚,唐代的華彩,宋代黑釉茶盞的深沉,明清青花茶盞的清淡、紫砂茶壺的樸雅,令人充分領略到各個時代藝術風格的變遷。
從茶器功用上來說,碎茶用的茶臼和碾缽就是特定階段茶文化的孑遺,古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都是將茶葉碾成末煮飲的。而飲茶用水無論是水溫、水質在古代都是至為講究的事,故而水具也是茶器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如館中的一柄唐代的揚勺,據說就是當時為沸水適當降溫用的,而許多大小不同但都極為精美的壇、罐則言為儲水之用,在各種天然水源中,泉水是煮、泡茶的上選,而雨水和雪水則被譽為“天泉”,乃上上之選。
古茶具
而茶食同樣為古人飲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一個形態可掬的晉代“五管托座”一上來就引起了我們濃厚的興趣,據館中的王貽強老師介紹,這是當時放置茶的小配食所用,其五個小管里可以分別放芝麻、花生、核桃、松子等等,王老師還指著一個清代的大茶果盒對我們說,古人很注意養生,他們因清早起來飲茶容易傷胃,所以往往都會準備豐富又精致的茶點、茶果。遙想這如今已粉褪妝殘的茶果盒當年裝滿各色茶食的樣子就讓人對古人的生活艷羨不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