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遠是清代最負盛名的紫砂壺藝大家,享有"清代第一大家"之稱。他的壺藝,繼承了明人的古拙高雅的造型特點,并不遜色于時大彬;同時又發展了自然寫實風格,在紫砂發展史上,他以技術精湛和富有創新著稱,其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所以深受后人稱頌。 陳鳴遠所制的壺,形式多樣,著名的有南瓜壺,梅干壺、包袱壺等,束柴三友壺也是陳氏的力作之一,現為香港北山堂所藏。此壺通高13.5厘米,橫寬17.5厘米。壺身為仿自然型,由松枝、竹干和梅樁組成,攔腰用藤柴緊束。壺蓋隱藏在枝干上端的橫切面。壺嘴、壺柄由梅樁曲成。最為相映成趣的是壺身還盤踞著兩只活潑可愛的小松鼠,極富生態,從而提高了壺的藝術感染力。壺底銘刻:"清風撩堅骨,遙途識冰心。"落款"鳴遠"。這把壺的整體造型,可謂匠心別具,妙趣橫生。壺底銘文,既點出了"三友"的浩然正氣,又道明此壺的內涵所在。
眾所周知,“三友"指的是松、竹、梅。松者,四季常青;竹者,經年不凋;梅者,耐寒開花。明代文學家程敏政曾作《歲寒三友圖賦》,頌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足見陳鳴遠束柴三友壺內涵之深遠。用三友壺沏茶、品茗、賞壺,其樂融融,其意濃濃。由于陳鳴遠制作的三友壺匠心獨具,奇妙絕倫;加之技法精熟,維妙維肖,每每為茶人樂道,堪稱"絕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