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法天人 氣貫紫泥
羅小平的藝術之路
1983年,我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專業,在學期間曾在景德鎮、福建龍海、湖北蘄春等地實習制作陶藝。1987年,任教于上海同濟大學建筑系,授課之余,并在宜興做了一大批與公共環境藝術相結合的抽象陶藝,曾應邀在上海美術家畫廊辦過一個展覽,反應不錯,但我暗地里感覺不怎么樣。
我偏愛西方藝術,在大學時接受的大致上也是西方美術的教育體系。雖觀覽過全國各大名勝古跡,但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產生情感卻是以后的事。那個時期,由于國內藝術主流充斥小巧、平庸的作品,缺乏創意,于是興起出國留學的念頭。
放棄赴美深造
1992年,我取得留美攻讀碩士學位的護照。然而,也許是對這片土地的眷戀,使我放棄了簽證和大學教職,來到宜興鄉下。起初由于生活所迫,大量的制作宗教雕塑,欲把握傳統雕塑的三維空間和技巧,我自信是不費力的,但要將對宗教的虔誠之心,融入—刀一筆之中,絕非易事。從此之中,我逐漸領悟到中國文化藝術深厚的傳統精神及其內在品格,同時也領悟到東方美學的精深和博大。
我不解的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為什么被西方文化和工業文明沖擊的七零八落?為什么傳統雕塑總處在民間藝術之列?為什么中國傳統藝術近百年傾于衰落?鄉間的晚風撫不平我心頭的不安,田野的芳香帶不走我靈魂的孤寂。
中國近十年采用全盤西化的雕塑教學體系,割裂了中國傳統雕塑歷史,用吻合西方雕塑藝術的美學原則來審視中國傳統雕塑,不可避免地將削弱中國傳統雕塑的美學價值,造成當代中國雕塑行為上的盲從與被動。而中國傳統的彩塑、陶塑、泥塑、木雕,由于民間工匠口耳相傳的授徒方式和創作理論的匱乏,加上歷史的陳因,始終拓不寬民間藝術的格局,無形中在觀念上淡化了中國傳統雕塑已有的成就。
致力宗教雕塑 追求天人合一
中西雕塑藝術的風格迥異,是民族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并無損于人類歷史長河中各自的藝術地位。漢代霍去病墓石刻的天成,畫像磚的樸拙,云岡石窟的博大,中國陶瓷藝術的深厚,是民族歷史文化光芒的折射,在這燦爛的折光之下,該如何繼承發展?在宗教程序化的造型里,我看到充滿中國情懷的線條,領略到人性的神化,觸摸到民族文化跳動的脈搏。當傳統文化的清泉與我的心靈交融時,我產生了不曾有過的沖動。
社會的進程,信息的發展,人類似乎正邁向大同。但就像不能改變血脈與膚色一樣,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精神與藝術品格依然延展到我們這一代。我崇尚寧靜、淡泊,追尋禪宗「超然物外」的思想,力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叵胱砸堰@種思想的變化,我曾在作品展前言中寫到:「十幾年從藝生涯,為拋棄傳統,我狂呼與吶喊;為學習傳統,我跋涉與陶醉;為立意創新,我痛苦與狂喜。不管何時何地,自信從藝的態度是竭智盡力的?!刮野底詰c幸自己的「頓悟」。
以紫砂為材料 以開創為起點
紫砂被譽為「紫玉金砂」,制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作為優秀的民間藝術早已蜚聲海內外,并對中外陶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宜興紫砂壺從古至今仍屬工藝美術范疇,歷來在古玩和茶藝市場流動。紫砂雕塑是隨近幾十年紫砂壺的發展而興起的,徐秀棠是帶動宜興紫砂雕塑興盛的重要人物之一,除他等少數個人之外,紫砂雕塑作為民間工藝美術卻沒有形成像石灣德化等地方名匠輩出,且具地方特點的氣候,更少創新意義。商業利潤的驅動,急功近利的心態,雖帶來一時的繁榮,卻不能改變地方某些狹隘的守舊觀念和文化的滯后。但紫砂陶土良好的可塑性與凝重色澤,并無妨它作為陶塑的極好材料,認識這一特性之后,使我的創作有了保證。1993年,繼承與發展,開拓與創新,成為我做陶之路的新起點。
以禪宗自然超逸為創作核心
中國禪宗吸收了老莊道家思想,在對客觀世界肯定的同時,主張心靈「頓悟」,從而獲得精神的自由。中國古代畫論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正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在我的作品中,運用「寫意」的理念闡明我的這種體悟。這里指的「意」有二層涵義,其中,「意」是精神的涵義,是心里感受的提煉與升華,使之永恒,而這個「意」又源自對宇宙人生情感的體驗,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例如:達摩是我偏愛的題材,而我塑造的達摩與歷史的真實已有較遠的距離。達摩中孕育的內涵大都是我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而我的情感又源于當今社會,因此,便烙上了時代印記,而「意」也因而產生。其二,「意」是相對于「實」而言,相對于真實的客觀造型。我創作時不用架上雕塑的加泥法,而是用大泥片圈起成型,這樣順應泥片的走向而塑。造型上多了夸張,強調了「寫意」,人體結構比例的科學性也隨之淡化,少些「寫實」意味。另外,「意」需要通過「寫」來表達,「寫」絕非一般客觀物體的真實表現,絕非「寫生」。而是強調抒發自已「胸中之意氣」的「寫」。我在創作歷史人物時,揚棄傳統陶瓷雕塑的敘事性。因為特定人物的塑造,真實地再現歷史故事,有礙情感的自由發揮,有礙「寫意」。雕塑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利用雕塑的本體造型讓人產生無言的共鳴。而用雕塑再現歷史故事遠不如電影、戲曲、小說等藝術形式來的真實動人。
氣韻貫通 天地一體
其次,我注重「氣韻」的貫通。氣是生命力的表現,宇宙萬物均有「氣」,雕塑中的線條塊面都要「順氣」。形體的支離破碎,脫離造型的繁雜刻劃,或簡單死板的造型都無「韻」?!笟忭嵣鷦印故侵袊嬚摗噶ā沟牡谝环?,對自然的熱愛,人才有「氣」,高超的技巧,才能賦予藝術作品的「氣韻」。
再其次,我力求造型的冷靜、內省、節制和整體性。同時根據陶的特性,加強了團塊感,而繁復的衣紋處理近似于中國畫的繁筆,使之更加整一、和諧。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是中國美學思想的主要精神,渾然天成的外形,具有高雅、平淡、寧靜、超脫之美。
1994年至95年,我以《廣成子》等多件作品在全國陶瓷藝術創作評比中獲獎和入選全國美展之后,國內外同道與專家均給予肯定。有人說我「將傳統陶瓷雕塑提高到藝術的層面」,也有人評價:「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間與架上找到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契合點?!埂笇鹘y陶瓷雕塑進行了溫和的改革?!共还苣姆N評價,我心里有數。
路還要繼續走下去,一步一步,我心里踏實。我本心高氣盛,而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得到修煉。我深信,凡有善根的人,著力于人格的提升,在平常心境中才能囊括宇宙。淡淡的寬松心境,與泥為伍,隨物而動,才能將心靈貼近神圣的自然,在冥冥之中將人之精氣神游離于技巧之上,最終拋棄「技巧」,這需要花費一輩子的心力。
純由手工創作 名之陶藝雕塑
1996年,我開始用純手工創作,淡化了雕塑的特征,加強了陶藝的語言,放松了形體的結構,多體現泥的感覺,自然的轉動,以及偶然性的效果,我將之名為「陶藝雕塑」。
在燒成工藝方面,我改變紫砂一貫的氧化燒成方法,提高燒成溫度,在高溫氧化中短時間還原。并同「坑燒」結合,以此豐富紫砂的色澤。
這一時期,我盡力減弱「技巧」,正如湯鳴皋在一篇對我作品的短評中寫到:「這是一種狀態近似平淡,滋味又是濃釅的感情溶出。」「作品形象表情木訥,動態肅然,不求華綺,只為天然。」
1996年,也正是在我本命年里,我與劉秀蘭合作的作品《蕓蕓眾生系列──愚者》在《中日陶藝展》中榮獲二項最高殊榮,即日本國文部大臣獎和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平山郁夫獎,也許是偶然與幸運吧!但朋友對我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想:陶藝之路艱辛漫長,為不致淪為陶瓷大國的不肖子孫,我將繼續前行。
以往,「老外說好的東西才是好」的反常現象;今天,我們為什么不能從自己的視角或兩者居中的視角來審視中外文化。誠然,中國現代陶藝起步較晚,粗陋與怪誕、趨同和空洞是中國陶藝早期的普遍現象,與國外陶藝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和大師輩出的氣候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如果我們能團結努力,中國陶藝立于世界陶藝之林,便指日可待。因此,開展陶藝活動,加強中外交流,是我們這一代應盡的義務。我同諸多陶友組建成立的宜興市陶藝協會也正是本著這一樸實的愿望。1997年,大家推舉我擔任第一屆會長,五月份,在協會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舉辦了加拿大陶藝家代表團在宜興的陶藝講座。舉行了聲勢浩大、隆重熱烈的陶藝協會成立大會,以及專家與會員學術研討會,同時,主辦了宜興市陶藝協會會員作展,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評價,現在,陶藝已深入人心。
我乘火車往來于滬宜兩地時,總在上?;疖囌究匆娨粋€偉人的話:「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獲得什么,而是看他為社會付出什么。」每次我都想:「我能做什么?我應當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