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話“禮輕情義重”,我一直私下認為它指的就是茶禮。翻翻典籍,唐朝就已經傳世不少題目標明是答謝友人贈茶的詩文,篇幅之多,在今人整理的不止一本《古代茶詩選》中占了不中比例。依我拙見,茶禮于文學創作是有大功的,因為假設禮物同樣是來自遙遠的云南,如果呈上的是宣威火腿,則受贈之人雖同樣心存感念,但不大可能因此賦詩撰文;但倘若禮物是普洱磚茶或滇紅,則很容易激發人的文興詩情。宣腿與滇紅同為云南名產,但是在詩品中卻有于地之隔。這是中國詩學理論研究的一個上好題目1991年在上海曾與一位很有才情的女攝影師探討過。
以茶為禮,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日常交往中,登堂入室不好空手造訪,西方人喜歡帶上一束鮮花或一瓶美酒,而中國人則更愿意拎上兩袋新茶。茶禮在中國社會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上可作封疆大吏給皇帝的貢品,下可作民間婚娶的彩禮;親戚朋友可以持贈為禮,學生屬下更是以茶為贄,可以說往而不宜。順便提一下,古時婚娶之所以用茶禮,是因為茶樹載下便不可移植,取其從一不渝之意。
茶本身的禮品功能具有包容性。它既有時令性,還可儲存,可供日常衫而又有文化品位。以茶為禮,方便之處是檔次可高可低,不似其它禮物那樣價值幾何一望即知,因此,客人盡可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合適的茶葉,不會因手頭窘近而為難。以今天的行情,十元二十元就可以買到禮品花茶綠茶,同樣的兩袋或兩盒,價格可高達兩三千元,還保證不顯山不露水,既無行賄之嫌,又可充分表達心意。尤其是當令的新茶,如四五月間送龍井明前茶,那其中的份量,接受的人是掂量得出的,因為以如此名貴的好茶作禮物,于主于客,都不會等閑視之,也就肯定不會明珠投暗。去年春于陪一位生意場中的朋友從杭州到上海拜訪一位尊貴長者,他在龍井花了兩千元買了一斤新茶作見面禮,效果就非常之好。
在現實生活中,凡是平素喝好茶的,大多不是自己去買的。老人有子女晚輩孝敬,師尊有門生禮奉,有權有勢者更不會缺茶喝。對真正喝茶入了門上了路的人來說,所偏好并日常品飲的茶,其品種基本是相對固定的。很少有哪位夠段位的茶客會十種八種的茶葉不加區別通喝的。所以,真正可心的茶禮,其實也只有知已與故舊才會送得到位。
在名茶之外,近來流行禮品什錦茶盒,大都是錦緞包裝,茶葉品種是八大名茶或者十大名茶,每樣都有一點。這種茶禮看上去昂貴,質量卻往往沒保證,因為雜而不專,當然,由名店老字號特意選配的禮盒不在此限。
前年曾有某單位的公關人員送來一盒八大名茶,但是筆者覺得八種茶自己無福同時消受,喝不過來,于是放在辦公室請大家喝。幾位以前沒有喝茶習慣的看見,感到可惜,下來對我說:“這些茶下當高級,讓他們(不懂行的)喝真是糟踐了!”
我從來都認為自己周圍的朋友與同事是有資格享用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的,所以回道:“這怎么算糟踐,大家都嘗嘗,蠻好不過了。”
我沒說出來的是,這茶如果我都留給自己獨自喝,那才算糟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