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人人都會,看似簡單,其實內(nèi)有玄機(jī)。
即使是同一款茶,不同的人沖泡出來,為什么香氣,口感,滋味都會大不一樣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沖泡手法,不一樣而已。
綠茶的沖泡方法有很多,投茶法就是其中之一。
明代張源的《茶錄》中就明確的指出:春秋兩季則用中投法,夏季則用上投法,冬季則用下投法。
同一款茶,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投茶方法。
這種泡茶的方法看似,是按季節(jié)來分,實質(zhì)上是根據(jù)氣溫的變化,人為地來進(jìn)行調(diào)控泡茶時的水溫。
現(xiàn)代的名優(yōu)綠茶,品種繁多,制作工藝不一;如果仍然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來決定沖泡的方法,那就不一定能達(dá)到理想的效果,更應(yīng)該“因茶制宜”,絕不可千篇一律。
一款綠茶適用于哪一種投茶法,主要地還是要根據(jù)這款茶的品質(zhì)如:新鮮度,是蓬松還是緊實,是片狀還是條狀,是粗還是細(xì),是輕還是重;以及沖泡時茶水的比例,沖泡的時間,水溫等。多方面來綜合考慮,才能將它們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出來;那自然而然地,就要用到不同的沖泡方法。
一般國人都喜歡用玻璃杯沖泡綠茶,不出湯,直接就用杯子喝。
因為玻璃杯沒有辦法茶水分離,那么茶和一直在接觸,這就相當(dāng)于延長了茶葉在水中的沖泡時間,如此就很容易浸泡過久,而使茶湯過濃或生苦澀。
喝上半杯時滋味淡,喝到下半杯時,茶湯就會越來越濃;這就是玻璃杯沖泡綠茶的不足之處。
綠茶是未經(jīng)發(fā)酵所制成的茶,能夠完美地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zhì),營養(yǎng)成分較多,絕對不能用沸水沖泡,否則茶葉就被燙壞,茶湯的鮮爽度也會大打折扣。
一般建議用80-90℃之間的水溫沖泡,茶葉越是細(xì)嫩,沖泡時的水溫就要越低,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才會鮮活明亮,滋味鮮爽,維生素C也就較少的被破壞。
本文就以綠茶為例,帶你認(rèn)識一下不同的投茶方式對泡茶的影響。
一、上投法(先水后茶)
即先向杯中注入熱水至七分滿,然后再投入茶葉;讓茶葉慢慢地沉下去后,再輕輕地轉(zhuǎn)動杯子,使杯中的茶湯均勻,稍后即可品飲了。
上投法,一般適合條索緊結(jié),密度較大,身骨重,全是芽頭或滿身披毫的高檔綠茶。
如特級碧螺春,特級黃山毛峰,高檔信陽毛尖等。
由于茶葉的身骨重,投水后的茶葉就會自行慢慢的下沉,茶葉與水緩緩接觸,浸潤的速度慢而且溫和。
上投法可以避免茶葉因水溫過高而被燙壞,還能完整地欣賞茶葉吸水后,游動,舒展和變幻的過程。
采用先水后茶的上投法,也是為了避免水直接沖擊茶身,所帶來的物理傷害。
上投法,不適合松散形的茶葉,是因為茶葉會浮在水面上不容易下沉。
上投法的不足之處是:茶湯的濃度不一,香氣寡淡等。
二、中投法(先水后茶,再添水)
即先在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開水,待水溫降至85℃左右時,再將茶葉投入杯中,用手握杯輕輕的搖動,讓茶葉充分地浸潤,待其慢慢的舒展,然后再高沖注水至七分滿即可,此時茶葉隨水翻騰起舞,茶香開始彌漫,稍后即可品飲。
中投法其實就是兩次分段泡茶法,它雖然對茶的選擇性不是很強(qiáng),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泡茶的水溫偏高所帶來的弊端,唯一的缺點就是操作起來比較繁瑣。
中投法主要的用來沖泡,扁平形或嫩度為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的高檔綠茶,如西湖龍井,安吉白茶等。
三、下投法(先茶后水)
下投法是茶友們使用最多的方法,因為操作比較簡單。
不管是用杯,蓋碗還是用茶壺泡茶,茶汁容易浸出,茶香透發(fā)完全,而且整個杯中的茶湯濃淡均勻;因此,下投法有利于提高茶湯的色,香,味。
特別是急需泡茶待客時,茶友們常采用此方法。
下投法主要用來沖泡,茶形較松散,嫩度較低,等級不高,身板強(qiáng)健,相對比較粗老,營養(yǎng)物質(zhì)內(nèi)斂,需要用高溫來激發(fā)出茶性的茶葉或者因其浮力較大,不易吸水下沉的茶葉。
比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
即先將適量的茶葉投入杯中,再沿著杯壁注入適溫的水至七分滿,然后徐徐搖動茶杯,以使茶葉完全濡濕,靜待其自然地舒展。
下投法,不適合沖泡細(xì)嫩而不耐高溫的茶。
以上三種投茶的方法只是理論知識,僅供茶友們參考。
要想沖泡一杯好茶,還得一步一步實踐,慢慢地積累經(jīng)驗,才能沖泡出適口的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