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保康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
目前,保康茶葉種植總面積達17萬畝,茶企百余家。2020年,全縣茶農人均年收入突破8400元,茶葉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0億元。
保茶集團智能工廠。謝勇 攝
2021年11月,從第十七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傳來喜訊,保康縣榮獲“2021茶業百強縣”稱號,這是保康連續4年獲得這項殊榮。
近年來,該縣壯龍頭、強品牌、興產業、惠農戶,通過“抱團”發展推動茶葉資源優勢變產業優勢。
建立“鏈主型”龍頭企業
最近,保茶集團總經理陳書寶十分忙碌,不是在縣內的茶場跑,就是在接洽同行參觀考察。
陳書寶介紹,2019年,保康引進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蕭氏茶業集團,建設保茶集團。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重任:加強產業鏈整合,助力保康茶業從“賣原料”到“賣產品”、從“賣資源”到“賣品牌”轉變。
2020年3月,店埡鎮神龍茶場等首批企業正式被保茶集團授牌,成為其優質原料供應基地。那時的保茶集團2000噸茶葉加工產業園項目現場,還是一幅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的畫面。
2020年4月,保康茶產業聯合會成立,整合包括保茶集團在內的優勢資源,推動當地茶企合作共贏式發展。
2021年,保茶集團被認定為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021年10月,在襄陽市農業產業化項目觀摩交流活動中,保茶集團2000噸茶葉加工產業園項目獲項目現場打分第一名,獲100萬元獎勵。
陳書寶介紹,企業探索“資源共享、標準共建、品牌共創、市場共拓”的產業化聯結新模式,牽頭建立的“龍頭企業拓市場、行業協會建標準、加工廠企制毛茶、茶農群眾種好茶”的分工分業機制,目前正在各方努力下向前推進。
培育+競爭,提升品牌影響力
保康是全山區縣,處在北緯28°至32°這一世界茶樹生長的黃金地理坐標帶上。但茶產業發展與全國一些地區相比差距較大。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強勢品牌的引領。
一組數據顯示:我國有900多個產茶縣,8000萬茶農,7萬家茶企。在激烈的品牌競爭中分到一杯羹,并不容易。
對于湖北,要打造一批叫得響、過得硬的區域公共品牌,是待解的課題。在此背景下,一個縣要釋放茶葉品牌影響力,也面臨百舸爭流的內部競爭格局。
好品牌是培育出來的,也是競爭出來的。
保康縣提出,從源頭抓起,規劃到2022年,全縣改造低產茶園兩萬畝、新建生態高效茶園6萬畝,基本建成5個兩萬畝以上的茶葉重點鎮,50個1000畝以上的茶葉專業村,以產出“好東西”助推打響“好品牌”。
在品牌建設環節,該縣推行“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策略,整體策劃包裝保康茶葉品牌,推動品牌與產業、產品、市場有機結合。
在產品營銷環節,保康確立以綠茶為主、紅茶黑茶為輔,逐步轉向精深加工的產品定位,力爭在全國5至10個大中城市設立店鋪和營銷網點,構建保康茶葉營銷團隊。
目前,該縣已成功注冊“保康綠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茶集團聯合48家茶場共同打造的“保康紅”“保康毛尖”“保康炒青”3個地理商標,已進入公示階段。“綠生”“荊山錦”2個國家馳名商標獲商標保護,15家茶企獲“襄陽高香茶”地理標志使用權。
從單一業態邁向“三產融合”
2021年12月2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驅車從保康縣城出發,順著蜿蜒山路開進城關鎮官山世外茶源,但見一棟客房樓體整潔如新,不遠處是茶葉加工廠房。遠眺山坡上的茶園,疊翠淌綠,淺淺云霧點綴其間。
官山世外茶源茶場負責人秦小麗介紹,茶園建在海拔800米到1000米的山上,林深樹茂,因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和山泉水,造就了官山茶的特殊香味。
近年來,官山世外茶源在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帶動農民致富等方面闖出新路,成為該縣三產融合發展的一根標桿。
從城關鎮沿著山路盤曲南行60余公里,是保康茶葉之鄉店埡鎮。2020年,湖北西嶺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該鎮投資1.8億元,建設黃山嶺茶旅融合項目。一期項目以老街、觀坪、格欄坪等萬畝茶葉示范帶為基礎,流轉土地30畝,流轉茶園3000畝,建設西嶺山居接待中心1個,建設集采茶、品茶、論茶、茶藝表演、茶葉銷售為一體的茶體驗館和茶文化展示中心,同步建設茶園游步道、觀光亭,打造精品茶園。
歇馬鎮整合百峰片區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并爭取金融項目支持,投資2000余萬元,在緊臨九路寨4A景區的香爐山茶園建設金融酒店、茶園木屋,2020年投入使用后,成為保康網紅打卡地。
保康縣農技推廣中心有關負責人認為,通過茶旅融合,保康茶業正在增加效益,成為帶動力越來越強的富民產業。
來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肖擎 通訊員 楊鄒 羅小剛,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