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保靖縣分站12月25日(記者 朱開朗 何晗竹珺 李姚)保靖縣呂洞山鎮黃金村位于保靖縣東南部,和吉首市馬頸坳鎮交界,兩地村民交錯居住,以茶為媒,促進兩村之間的溝通交流,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繪出自己的新藍圖。
在黃金村村民向天權的茶園里,隘口村村民石遠富和向天權正在交流種茶、制茶技術,為即將到來的采茶、制茶、售茶高峰期做準備。就保靖黃金茶產業發展經驗而言,向天權要豐富于石遠富。在交流中,向天權給石遠富作技術指導,而石遠富也聽得聚精會神,暗自牢記。
石遠富和向天權是遠房親戚,從兒時就是玩伴,向天權是當地最早從事保靖黃金茶產業的農戶,也是最早一批享受保靖黃金茶產業紅利的人。在向天權的帶動下,幾年前,石遠富也加入了保靖黃金茶的種植大軍。如今,石遠富目前種植茶葉近20畝,向天權也在保靖黃金茶的種植、培管和炒制的技藝上有所建樹,為了更好的發展產業,兩人經常互相交流保靖黃金茶種植經驗,茶葉把兩人的關系拉得更近了。
“他忙不過來我去幫他,我忙不過來他也來幫我,我們的產業現在是越做越好了。”提起向天權,石遠富總是一副笑瞇瞇的模樣。
從12歲開始,向天權就跟著父親學習手工制茶,至今已六十年,如今,向天權不僅是最早一批種茶致富的人,更是成為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保靖黃金古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向天權對自己的手藝毫不吝惜,只要有人上門學藝,向天權都會傾囊相授。向天全不僅將自己的子女都培養成優秀的傳承人,還在村里開辦培訓班,教授零基礎的村民,將技藝傳給大眾。向天權也因此被評為“文化傳承能手”“鄰里和諧之星”。
“我從18歲開始收徒弟,現在我70歲了,教過的徒弟也有幾百號人了。人老了教不動了,再來人學炒茶就該讓我兒子去教了。”向天權現在已是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鑠。鄰村石振國是他目前正在帶著的徒弟,向天權對外宣稱石振國便是他的“關門弟子”了,以后再有人來拜師,該讓兩個兒子接班了,但兒子們的茶廠業務繁忙,都抽不出時間來帶徒弟。當有人上門要拜師時,向天權總不忍看他們失望而歸。在黃金村,你總能看到這位古稀老人在手把手地教年輕人采茶、炒茶、品茶。
黃金村是保靖黃金茶原產地和主產區,2010年4月2日,保靖黃金茶獲準登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被稱為“可以喝的文物”,2020年“湖南保靖黃金寨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農業農村部定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黃金村自1998年開始規模化種茶,全村茶葉面積由2014年的1.7萬畝擴大到了如今的3.2萬畝,其中可采面積2.8萬畝,人均茶園面積達到9.5畝。黃金村茶葉產值由2014年的5000余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1.18億元。近幾年,黃金村在抓經濟建設、促進群眾致富的同時,狠抓精神文明建設,立足保靖黃金茶產業優勢,建立萬畝保靖黃金茶基地,緊扣科學開發、母本保護發展原則,以“生態谷、產業谷、文化谷、文明谷”為目標,大力推進“茶旅結合,產業互融、文旅共建”的大產業格局。黃金村不僅自身產業發展蓬勃向上,在鄰村產業發展上,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互相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思路,實現兩個資源“同享”和一個“協作”。
黃金村茶園
“第一個同享就是我們的茶、樹資源的共享,我們黃金村有七大古茶園,優質的茶苗出來以后,我們第一個向鄰村的進行推廣,讓他們能夠享受到種植茶葉的好處;第二個就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的共享,因為我們先發展起來,種植技術和加工技術相對成熟,他們鄰村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他會到我們這里向我們學習,我們也毫不保留的把這些技術分享給他們;第三個就是我們這個協作,我們在茶葉產業發展這塊,我們的產、供、銷也做到了共同發展的協作現象。”黃金村村干部石金貴如是說。
新的“趕考”路上,人心是永恒的標準,人民是永遠的考官。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新的征程已經開啟,集眾智,匯眾力,統一戰線這一“重要法寶”將會展現愈加強大的生命力。保靖縣呂洞山鎮黃金村和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在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上,思想統一,行動統一,共同致力茶葉發展。
來源:紅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