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我們吃的多,動的少,通宵的多,等等,毒素當然自然也累積的多!毒素使人生病,身體變臭、變胖、變丑、變笨、睡不著、衰老
1、毒素使人生病
長年累月,臟器在毒素的侵襲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臟器的功能就會開始失調,運作變得不順暢。當毒素累積至身體無法負荷時,病菌和病毒接連不但對他們發起攻擊,于是疾病開始了!醫學研究發現,人體所患的過敏、機能衰退以及癌癥等疾病都與體內器官、血液等所受多種污染毒害有關。
2、毒素使人體變臭
身體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堆積在人體中,就會成為體臭的罪魁,也引發多種相關的疾病。臭味越重的人,體內積藏的毒素就越多。酸毒積累,人體的排毒系統和汗腺排出這些酸毒時,人體就會開始散發臭味。而人越老,累積毒素越多,體味就越重。
3、毒素使人變笨
食用過多飽和脂肪及糖類,是導致憂郁癥、老年癡呆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垃圾食物所含毒素與氧化劑會對腦部細胞造成損傷,直接影響思維和智力。身體累積的毒素多,體液偏酸氣血不足,使腦部細胞得不到充分的氧氣和營養,思維會比較遲緩,腦筋也不靈活。
4、毒素使人睡不著
毒素累積,身體的體液偏向酸性,體內各臟器也承受著壓力而無法好好的運作,從而引起內分泌失調。荷爾蒙的分泌混亂,就會引起睡眠障礙和其他疾病。嚴重失眠者,一般來說體內毒素重,只有好好排毒,調整飲食和作息,才會擁有香甜的睡眠。
5、毒素使女人變丑
當機體內排毒管道不通、排毒不暢時,毒就會存在于體內,損害各臟腑功能,產生痤瘡、色斑、皮膚干燥、失去彈性等多種疾病和不適。大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太長,毒素通過腸壁重新被吸收到血液,令血液變得污濁,也加重肝臟的負擔,容易導致皮膚疾病。
★ 毒素使人衰老
提早衰老是因為“慢性中毒”了。年齡增長,人體的器官也在逐漸衰老,肝膽的解毒功能衰退、腎臟和腸道的排毒功能也在逐步下降,其他臟器的運作也逐漸緩慢下來。但是,人體代謝過程所產生的廢物或毒素卻沒有減少。當毒素在體內累積,身體酸化,逐漸引發各種慢性中毒的現象,加速人體細胞的衰老。
★ 毒素使人肥胖
很多人肥胖,并不是因為吃得太多,而是因為排的太少,身體的代謝發生障礙,導致“出不敷入”,廢物堆積在體內而引起的。當體內的脂肪超過肝臟的負荷量,脂肪就會有血液儲存于脂肪組織中。脂容易囤積于臀部、手臂、大腿及下腹,然后就越毒越胖,越胖越毒!
★ 使肝細胞壞死,導致肝功能降低
便秘、發燒、胃痛、黃疸、脾腫大、食欲不振、腹水、疲倦、褐色的尿、手掌紅斑、消化道出血、容易出現青斑、脖子或胸部有蜘蛛狀的血管瘤
★ 肝癌 ★
多數是從原發行肝炎開始,疲倦、黃疸、食欲不振、右上腹部和背部疼痛、右上腹部感覺摸到硬塊等慢性肝炎。
疲倦、黃疸、惡心、手掌紅斑、食欲不振、腹部脹滿感、蜘蛛狀的血管瘤
★ 急性肝炎 ★
干細胞遭受破壞后所引發的肝炎;
黃疸、發燒、惡心、嘔吐、腹痛、關節痛、食欲不振、感冒般的癥狀、腹瀉、陶土色糞便。
★ 膽結石 ★
★ 肝功能異常長達六個月以上,一般是指b型(主要是受到母親感染)與c型(經由血液感染)肝炎 ★
疝氣、惡心、嘔吐、右上腹部疼痛、背部疼痛、腰痛、糞便呈灰白色。
★ 膽囊炎、膽管炎 ★
因膽汁的成分凝固,變成膽結石;
因細菌感染引發膽囊炎或膽管炎;
惡心、發燒、黃疸、右肩或右背疼痛、右上腹部劇烈疼痛。
★ 膽囊癌、膽道癌 ★
固醇結石,膽胰管合流異常、肝胰管合流異常所引發;
黃疸、右上腹部疼痛、發燒、膽囊肥大。
★ 急性胰臟炎 ★
胰管受結石、結疤或癌變細胞阻塞所引發;
惡心、嘔吐、肚臍周邊疼痛、腹部腫脹、氣體過多、上腹灼痛、發燒、高血壓、肌肉痛、不正常的多脂糞便
★ 慢性胰臟炎 ★
與膽囊感染及膽結石有關
腹部腫脹、氣體過多、上腹灼痛、嘔吐、發燒、高血壓、肌肉痛、不正常的多脂糞便
★ 亞健康自我檢測表 ★
常感疲勞眼花頭暈3分 憋氣氣急呼吸急迫3分
頭昏腦脹不易復原3分 心悸心慌心律不齊3分
久站頭暈眼花目眩3分 注意力分散思維膚淺3分
精力下降動作遲緩3分 胸痛發悶心胸壓迫3分
晨不愿起晝常打盹3分 耳鳴耳背暈車暈船3分
不宜入眠多夢易醒3分 腰酸背痛疲憊乏力3分
肢體酸軟力不從心3分 口舌潰瘍反復發作3分
局部麻木手腳易冷3分 舌生白苔口臭自生3分
體重減輕體虛力弱3分 味覺不靈食欲不振3分
懶于交際情緒低落3分 掌腋多汗舌燥口干3分
精神焦慮緊張不安3分 自感低燒夜常盜汗3分
興趣變淡欲望驟減3分 反酸嗝氣消化不良3分
憂郁孤獨自卑郁悶3分 鼻塞流涕咽喉疼痛3分
健忘多億熟人忘名3分 易患感冒唇起皰疹3分
遇事激動無事自煩3分 變稀便秘腹部飽脹3分
★ 以上30種現象中:
如您的總分超過30分,則亞健康狀態明顯,必須馬上開始排毒;
如您的總分超過50分,則開始向慢性疾病轉化,必須堅持做3個以上療程的排毒。每一個療程為期四個月,調理恢復后再進行平衡維護;
如您的總分超過80分,則肌體將發生器質性病變,必須在營養專家指導下進行長期排毒。
文章來源: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