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從茶樹上采摘下來分為兩季。清明前后采摘的稱為細茶,是綠茶的基本原料,到夏秋季采摘的稱為粗茶,黑茶茶葉原料一般是夏季采摘。
茶從茶樹上采摘下來分為兩季。清明前后采摘的稱為細茶,是綠茶的基本原料,到夏秋季采摘的稱為粗茶,黑茶茶葉原料一般是夏季采摘。
只有“粗茶”包含的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多糖類才充實、飽滿。就像日常生活中吃酸蘋果(未成熟)和吃熟透的蘋果一樣,其中的成分已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在針對調治某種疾病的茶療時,強調要用“粗茶”。現在醫學也有大量生化指標支持:“粗茶”所含內容物比細茶更為豐富。
這里要強調的是,“粗茶”并不是指粗劣的茶,而是針對細茶而言的成熟茶葉,也有人稱老茶。
有一個誤區需要說明。為采摘老茶保留的茶園是不允許采摘春茶的,采粗茶的茶葉必須待到成熟期才能做標準黑茶的原料。此種茶葉的光合作用更為完善,如采過茶芽再去采粗茶就會降低黑茶的品質。黑茶就是典型的成熟茶,因為是夏秋茶采摘,研究發現,它所提供的物質是所有茶類中最為豐富的。
茶不代藥,藥不代茶
黑茶不能代替治病的藥。所謂“藥”,必須是醫生診斷后開出處方所列藥品,具有明確組成成分及功效,獲得國家藥準字號的管制品類,與日常生活中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保健品”不同。黑茶具有調理胃腸和日常保健功能,屬于一種有調理和保健功能的養生飲品,能解決亞健康問題。喝黑茶可少吃藥的保健觀念印證了中醫的“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茶補”的預防思想。
現代醫學和古老的中醫學已經進入了多學科、多系統的領域,任何單味的物質均參與解決生命科學這個龐大的工程。需要說明的是,從中國上古傳說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到植茶始祖吳理真種茶的目的,就是發現了茶的藥效;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茶的藥用價值很高,也就是說,茶初始時就是“藥”,因為它的低毒和養生功能最終被祖先定格為“飲料”,所以它雖然不能取代“藥”,但藥也不可能取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