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我們因一壺茶的緣分,在一壺茶的時光里相聚。
初次見面的朋友,用茶的味道開啟寒暄,相知已久的故交,在茶的香氣里打開心扉。
有聚就有散,品茶的人心知如此,也就多了幾分隨心,少了幾分執著。于是在閑散淡雅里,可以什么都說,也可以什么都不說。
君子和而不同,便如那一壺茶,把同一腔熱情,匯入不同的杯中。品飲之間,無有杯與杯的碰撞,有的只是彼此的敬意。
你有你的清歡渡,我有我的不歸路。無需志同道合,卻能悠然神往,這便是一壺茶的意趣。
原來一壺茶,就是一個渡口,是聚散離合之地,也是流通回轉之所。
說起渡口,我時常為兩千多年前那場“無人問津”的典故感到遺憾。
相傳,當年孔子為了實現政治抱負,帶著子路、子貢、顏淵等高徒,沿著大別山前往郢都。他們一路風塵仆仆,卻被一條河流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河水泱泱,不知渡口在何處。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遇到隱居在此的長沮和桀溺,便使子路問津,反被一陣奚落。
長沮話多隱語,孔子執而不迷。他們一邊是世外高人,一邊是至圣先賢,可惜霽月相逢,竟擦肩而過。
倘若這幾個人能心平氣和,坐下來相互敬一杯茶,也就不會有“鳥獸不可與同群”的那份尷尬。
人間過客太匆匆,一段潺湲一段情。愛茶的人坐在一起,自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溫柔。
茶在,情意就在。蘇子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那經歷了春風化雨的一壺茶,拿生命的清香撫慰著你我,豈不也是造物主的對蕓蕓眾生的恩惠?
同為造物之子,在一壺茶面前,我們怎能不放下拘謹,彼此親近。
一壺好茶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茶館。淡淡一壺茶,平凡如你我。任他刀光劍影,茶館里的人,只想做愛恨情仇的看客。
曲終人散,人走茶涼,品茶的人,在一壺茶的渡口相聚,在一壺茶的渡口別離,然后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