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喝茶健身成為了很多人現在普遍追求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紫砂壺無疑在茶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茶文化的一種載體,紫砂壺有著很高的歷史地位。紫砂壺作為茶具中的精品,自然令很多喜歡品茶的朋友愛不釋手,可是在把玩的過程中,又難免會遇到各種“令人費解”的難題!
朱泥類壺存在的吸水問題
朱泥類的壺本身密度高,因此最適合泡輕發酵的鐵觀音等高香茶,逼香快,揚香高。朱泥壺內的水不易收干,并不表明泥料有問題,而是它泥性所致。紫泥、綠泥一類的泥料所制的壺,相對密度低,殘水收干快。
朱泥壺驚裂的問題
朱泥壺是許多玩壺人士鐘愛的紫砂壺品種,特別是喝鐵觀音、普洱茶的朋友都比較喜歡小品的朱泥壺。朱泥壺顏色紅潤可愛,經泡養過的朱泥壺更是嬌艷玉潤,煞是好看,朱泥又產量少,燒制收縮比例大,成型率低等特點,一般沒有做過朱泥的陶藝師都很難掌握其泥性的特質,做出完好的成品壺,這種種都加大了朱泥壺的稀缺性。
使用朱泥壺的過程中,要比較注意其在溫度過激的情況下容量產生驚裂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朱泥的致密度比其他泥料要高,氣孔透氣性低,在溫差發生急變收縮時沒有氣孔余地來緩沖瞬間的變化所致。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我們最好是先用開水淋壺身表面,然后再沖入同溫度的熱水,也是所謂的溫杯,讓壺身先預熱,減少溫差的突然變化。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應更加注重這一環節,就能夠避免或極大減少驚裂的發生。
口蓋松緊問題
口蓋問題,說來也是很好玩的一件事。一些人在買壺的時候,大概是新手,拿到一把壺,左手握住壺身,右手捏住壺鈕,就在使勁晃動,測試口蓋的松緊程度,我在一旁看得揪心吶,說是不是,不說心里又是提心吊膽的,你到是輕點啊。
口蓋嚴密適度,不哐當即可,太嚴反而不好用,隨便一點茶渣就會把蓋子卡住,影響泡茶的時間和效果。方壺口蓋的密合性肯定沒有圓壺好;圓壺壓蓋的密合性,也肯定不如嵌蓋的好。如果僅追求口蓋的密合性,選擇的范圍就只能限制在盎面嵌蓋的小圓壺了。
新壺的口蓋一般還沒有完全平滑,易“跑水”,使用一段時間就會好很多。
三山不齊的問題
何為“三山齊”?去蓋后覆蓋于平面,壺口、壺流、壺把上緣齊平而成一直線,謂之“三平”。
流、把與壺口是否“三平”,取決于造型。如果壺身有頸,一般會三平;如果壺身無頸,流與把則應略高于壺口。壺身造型決定壺流位置,壺把一般與壺流對應。
還有一種情況,制壺師傅會考慮到出水問題,有時候由于造型的設定,如果三山齊平,壺出水就會顯得無力,而如果調整壺流或壺把位置高低,就可能使得出水爽快,所以“三山齊”并不是絕對。
出水的問題
玩壺,愛壺,家里的壺不可能只有一把,在泡茶的時候往往會在不知覺中進行比對,為什么這把壺出水好,那把壺出水差一點呢?
壺的出水流速,主要由流根位置高低形成的水壓決定;壺的出水流量,主要由流身最窄處孔徑大小影響。
壺的流根位置太高,壺的流內不平整干凈,壺的流壁厚,外觀粗而內徑細,壺的出水網孔被部分堵住形成虛張,壺的鈕上進氣孔太細而形成負壓等,均可造成壺的出水不暢。一把出水給力的壺,泡茶時會很舒爽,可能還會影響泡茶人的心情哦。
吐黑的問題
紫砂壺用的時間長了點,有時候會碰見這種情況,“吐黑”有的比較均勻,有的呈帶狀或塊狀分布,有的集中在局部,壺口、蓋沿和壺底較常見。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因為是雙重氣孔結構,凡是紫砂壺,泡茶時間越長,壺體顏色就會變得越深,一般都可能會出現“吐黑”狀況。只是因為壺色深淺不同、吐黑的位置不同、茶葉品質不同、養壺經驗不同,吐黑的程度也會有所差別。
不同的茶葉也會使茶壺吐黑的效果不一。茶湯顏色淺,吐黑就輕;茶湯顏色深,吐黑就重。段泥壺吐黑明顯,而紫泥類的即使吐黑也不易察覺。
“吐黑”對身體無害,它反而證明了你所使用的是真正的紫砂壺。
喜愛紫砂,喜歡追求不一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