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統一天下后,隋文帝命其第四子楊秀為益州刺史,封蜀王,鎮守巴蜀二 十余年。隋滅亡后,新興的李淵父子集團在群雄角逐中搶先占領大興(即長 安),接著派李孝恭攻占巴蜀,當時“天下饑亂,唯蜀中平靜”(《大慈恩寺三 藏法師傳》整一),李孝恭及李靖正是依靠蜀中的人力物力,助李淵掃平群雄, 實現了唐的統一。《舊唐書•李孝恭列傳》記載,孝恭既破輔公柘,江淮及南 嶺南都由他統管。隋煬帝末年,群雄競起,都被李世民平定;謀臣猛將皆在李 世民麾下,少有單獨另立功勛的。唯有李孝恭獨當一面而立大功,聲名很盛。 這正是對李孝恭依托巴蜀人力財力為大唐統一建立不朽功勛的客觀評價。
唐統一后實行道區。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分全國為十道,巴蜀之 地分屬劍南道、山南道、江南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調整十道為十 五道,巴蜀之地分屬劍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黔中道。肅宗至德二年 (757年)另分劍南方鎮為東西川兩區。大致劍南西川擁有成都平原及北以西 和雅礱江以東地區,包括成都府及彭、蜀、漢、眉、嘉、戎、邛、簡、資、 茂、黎、雅及經西諸州,治所在成都。劍南東川約有今涪江流域以西、沱江下 游以東諸州,包括梓、綿、遂、普、陵、瀘、榮、劍、龍、昌等州,治所在梓 州(今四川三臺)。山南西道約有今嘉陵江、巴水(渠水)流域地區,包括秦 隴南土及巴蜀之利、閬、果、蓬、合、渝、涪、集、壁、通、巴、渠、開諸 州,治所在梁州(今陜西漢中)。山南東道大約擁有河南伏牛山以南、湖北潢 水以西、長江以北、山南西道以東地面,屬于巴蜀的有夔州、萬州、忠州,治 所在襄州(今湖北襄陽)。黔中道包括今貴州及川鄂桂與毗鄰部分,屬于巴蜀 的僅有南州、黔州,治所在黔州(今重慶彭水)。唐代宗時,宰相杜鴻漸鎮蜀, 兼領劍南東西川及山南西道節度使,實際上控制了巴蜀的主體,于是此后有劍 南三川之名。道的設置,先為監察區,猶如漢之州部,后來成為行政區,再變 為地理區劃之名。
唐代是中國的強盛時期,生產及經濟比前朝都有很大的發展.文化也很活 躍。巴蜀地處長江上游,地形如盆,山川險固,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加上進 入巴蜀的外地人帶人各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使巴蜀農業得到了大發展。 蜀中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濟中國。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運劍南關 以實速京師”,唐高宗咸彥元年(670年)“運劍南包米百萬石救饑人”。李淵 曾說:“京師倉廩,軍國資用,罄以恤民,便闕支擬。今岷墦款服,蜀漢沃饒, 閭里富于猗陶,菽粟同于水火。曩者儲蓄,征斂實繁,帑藏猶殷,宜垂拯濟。” (《府元龜》卷四八六)由于農業上的發展,巴蜀的手工業、商業也十分發達, 這一帶人口密布,商賈云集,市貿繁榮。一個叫田澄的人在一首《成都為客 作》的詩里寫道:“地富魚為米,山芳桂是樵。旅游唯得灑,今日過明朝。”安 史之亂,玄宗逃蜀,亦因其“歲首稔民安,儲供無缺”(《舊唐書•玄宗紀》), 因升成都為南京。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二曰:“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 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可見當時成都是多么的繁 榮。到晚唐時,黃巢攻人憧關,僖宗逃奔興元(治南鄭,今漢中市),因其 “儲待不豐”,群臣表諫,請奔成都。到成都后,“蜀中府庫充實,與京師無異, 賞賜不乏,士卒欣悅”(《資治通鑒》卷二五四僖宗中和元年)。這說明成都平 原在唐時期始終保持著殷富的局面。成都是當時西南地區的商貿中心,當時整 個巴蜀也并非富得很平衡,成都平原周邊高山丘陵地帶自然條件差,人口稀 少,耕作落后,經濟則比較蕭條。巴蜀也時有戰爭,如段子璋之亂,徐知道之 亂,郭英乂、崔旰之亂,楊子琳之亂,張礎之亂,劉辟之叛,阡能、韓秀升之 亂等,但都為時甚短,比之中原,安定多了,所以每當天下大亂,蜀中便成了 避亂之鄉。
隋唐時期,隨著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茶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茶葉生 產更加普遍,飲茶風習也更加普及。晚唐楊華《膳夫經錄》載:“茶,古不聞 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際,稍有 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這段記載反映了茶從巴蜀傳到北方的 飲茶情況。隨著茶道大興,有了茶業活動的經濟立法,即所謂的“茶法”,也 在唐代應運而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平生致力于茶道的陸羽所著 《茶經》問世,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部茶文化著作。
隋唐時期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唐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 一顆璀燦的明珠。此時產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海內外千百年來世人耳熟 能詳的名字。在唐代,巴蜀所產的文學家不多,但外游的、人蜀作歌的卻不 少,安定的社會環境,帶來了巴蜀文學的繁榮。
到了懿、僖、昭、哀之際,唐王朝久已釀成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已達 到極點,而百姓的苦難也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于是黃巢大起義以摧枯拉朽之 勢瓦解著唐王朝的殘暴統治,軍閥朱溫取代了唐室政權,而另一個軍閥王建占 領了巴蜀,建立了割據政權,這就是“前蜀”。王建在位十二年而亡,傳位于 其幼子王衍。王衍驕奢貪暴,荒淫無度,此時(925年),后唐莊宗李存勖, 派魏王李繼芨、宰相郭崇韜揮師南下,攻占成都,王衍投降,前蜀亡。前蜀兩 主,在位共十八年。后唐以孟知祥為成都尹,兼兩川節度使。孟知祥節度兩川 后,見府庫豐盈,乃思自立,此后,在打敗了后唐的武力征討后,又兼并了東 川,封為蜀王。次年,即后唐閔帝李從厚彥順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 稱帝,國號為蜀,史稱“后蜀”。孟知祥登位當年就病亡,其子孟昶繼位,在 位三十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派王全斌、王仁瞻由北路攻蜀, 劉光義、曹彬由三峽入蜀,蜀軍無法抵抗。次年,孟昶請降,至此后蜀滅亡, 后蜀兩主,在位共三十一年。宋取蜀后,置西川路,從此巴蜀一直為兩宋 所屬。
從王建跟蜀直到后蜀滅亡,先后七八十年,巴蜀基本上處于割據封閉狀 態,雖然蜀中也有戰爭,但畢竟有限,加之王建、孟艇在位時,存寬恤,禮士 好文,故社會較為安定。如與中原相比,可稱“洞天福地”。于是在這個環境 下產生了 “花間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