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個問題,我大概做了2個月的統計和分析。首先如果按照現在老茶的投資市場來說,作者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按照正在發展的投資市場來說,作者的觀點就有很大的誤區了。從老茶的角度來看,能玩的轉老茶的人都是普洱茶圈內泰斗級的人物,曲高和寡。玩老茶人數的稀少,導致這個圈子根本無法容納產量稍微多一點的普洱茶。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老茶投資市場的狹小,本身不是因為玩茶的人少,而是因為老茶本身。
在計劃經濟時代,普洱茶的包裝就像過去的體制一樣,茶與茶之間可以說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無論是昆明茶廠,還是勐海茶廠,無論是7542,還是其他生茶。所有生茶可以說都是一個包裝,即經典的“八中茶”,在這些老茶生產近20年的時間里,每一個階段的包裝最多有細微的變化。比如繁體“雲”子換成簡體“云”字。“中國土產畜牧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各種印刷體的區別。這些細小的差別如何讓新人加入并進行投資呢?要學習老茶并記得老茶,加上過去混亂的制茶歷史。即使最專業的茶人也不能準確的分辨一餅老茶的來歷和山頭,老茶的不可辨識性嚴重了制約了老茶投資圈的發展,圈子得不到發展自然也不需要更多的普洱茶了。
普洱茶如果要想像紅酒一樣,成為投資理財產品首先第一要務就是必須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好比大拉菲,任何一瓶正品大拉菲都很容易辨識出年代以及來歷。對于普洱茶來說,只有2004年大益集團改制以后的產品才具有明顯的產品特征。人們從這些茶的外觀很容易知道產品名稱、年份以及原料等信息。這些茶明顯的辨識特征為整個普洱茶老茶投資圈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少再過10年以后。人們看一餅茶再不用像解迷一樣,去了解茶的相關知識了。(來源:茶泡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