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飲茶重水質,極其講究烹茶用水。如蘇軾《西江月·茶詞》:“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程大昌:“水遞迢迢到日邊,清甘夸說與茶便,誰知絕品了非泉”;陳與義《玉樓春·青鎮僧舍作》:“呼兒汲水添茶鼎,甘勝吳山山下井。一甌清露一爐云,偏覺平生今日永”;尹濟翁《聲聲慢·禁釀》:“殘春又能幾許,但相從,評水觀茶”;顏奎《醉太平》:“茶邊水經,琴邊鶴經,小窗甲子初晴”;楊澤民《荔枝香》:“瞰水自多佳處,春未去。繡桷斗起凌空,隱隱籠輕霧。已飛畫棟朝云,又卷西山雨。相與,共煮新茶取花乳”等等。撫琴必有鶴舞,美茗得有上好的水烹制,二者缺一不可,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文人對于茶水的講究。
宋人極度講究用茶之益,認為所飲之茶必以有茶乳為上。茶乳即茶乳花,宋代茶詞中的“云腳”、“雪”、“花”等詞語有很多是指茶乳花。關于茶乳花,陸羽《茶經》中已有記:“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飄飄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廻灘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尊俎之中。餑者以縡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又曰:“茗有餑,飲之宜人。”宋人在茶詞中對茶乳有充分細致的描繪,如蘇軾《西江月·茶詞》:“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黃庭堅《阮郎歸·茶詞》:“雪浪淺,露花圓,捧甌春筍寒。絳紗籠下躍金鞍,歸時人倚欄”;黃庭堅《西江月·茶》:“龍焙頭綱春早,谷簾第一泉香。已醺浮蟻綠鵝黃,想見翻成雪浪”;毛滂《西江月·侑茶詞》:“湯點瓶心未老,乳堆盞面初肥。留連能得幾多時。兩腋清風喚起。”通過對茶乳花的細致觀察和描寫,在詞中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境界。宋人不但在詞中對茶乳花有著客觀的描繪,而且對其產生的過程也有具體說明。曹冠《朝中措·茶》:“金箸春蔥擊拂,花瓷雪乳珍奇”;姚述堯《如夢令·壽茶》:“彩仗挹香風,攪起一甌春雪”都是說茶乳的產生是因為擊拂震蕩。劉過在其《好事近·詠茶筅》中描寫用茶筅擊拂,產生茶乳的過程,最為具體而美妙:“誰斫碧瑯軒,影憾半庭風月。尚有歲寒心在,留得數莖華發。龍孫戲弄碧波濤,隨手清風發。滾到浪花深處,起一窩香雪。”
宋人還極度講究用茶之盞。唐人一般以茶綠為貴,認為越州瓷如玉,如冰,色青,為最好。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地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宋人鐘情于有厚重感的暗色。蔡襄《茶錄·茶盞》記:“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燒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清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又趙佶《大觀茶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彩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可以見出,宋人對于茶盞的要求是以黑釉為上品,這與唐人已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