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橙香高-黃茶
黃茶,最早出現在唐朝,起初是指茶樹芽葉自然發黃的黃茶。當時最負盛名的貢茶“壽州黃芽”,便是其中之一。現在的黃茶是在綠茶的加工工藝上加一道“悶黃”的工序,使其形成了“黃湯黃葉”的黃茶風格。黃茶的加工分為殺青,揉捻,悶黃,干燥等工序。悶黃工序有的是在揉前悶黃,有的是在初烘或烘后悶黃。悶黃是形成黃茶品質的關鍵。在悶黃的過程中,鮮葉體內的葉綠素在熱化過程中被破壞,黃色物質更加顯現出來,這是黃茶呈現黃色的主要原因。
黃茶的總品質特征為:外形色澤金黃,湯色黃亮,葉底嫩黃。與綠茶相比,黃茶屬于微發酵,滋味比綠茶醇厚,回甘甜爽。
黃茶的制法據文獻記載出現在明代。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殺青溫度低,時間長,或殺青后未及時攤晾,及時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時干燥,堆積過久,都會使葉子變黃,產生黃湯黃葉,出現類似后來的黃茶。
黃茶依材質原料芽葉的嫩度和大小,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1. 黃芽茶,采摘原料細嫩,采單芽或一芽或一芽一葉初展(一般芽長于葉)加工而成,又分為銀針和黃芽。其中:
君山銀針: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的山。君山銀針的制作工藝精細,滿披茸毛,色澤金黃;香氣清鮮
蒙頂黃芽:產于四川省雅安名山的蒙山。
霍山黃芽:產于安徽霍山縣。外形芽葉細嫩, 色澤黃綠。茶湯黃綠戴金黃圈。香氣清高,滋味醇厚回甘。
2. 黃小茶:采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初展的鮮葉加工而成,分為
北港毛尖產于湖南岳陽市的北港。外形條索結卷曲。
溈(wei)山毛尖:產于湖南省寧鄉縣的溈山。
平陽毛尖:產于浙江。
皖西的黃小茶。
3. 黃大茶:黃大茶的原料較粗大。一般采于一芽三四頁的鮮葉加工而成。黃大茶產量較多,分為:
霍山黃大茶和廣東大葉青茶。
霍山黃大茶:像釣魚鉤,色澤油潤金黃,湯色深黃,似鍋巴香,滋味濃厚,耐沖泡。
廣東大葉青:外形條索肥壯卷曲,色澤青黃或青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