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于唐代的茶,在宋代又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 衡量。從茶葉的出產地區來看,茶業的重心南移,表現在建茶(福建生產的茶) 的崛起。從制作工藝上來說,宋代處于由團餅向散茶轉折或過度的階段,以便簡 化制茶、減少烹飲手續。從品茶的角度來看,宋代的時尚已經大不同于陸羽之 時。
宋•黃儒《品茶要錄》在談到當時品茶的風尚時,經常要與陸羽時代進行比 較。他認為當時的時代不同,因此鑒賞的眼光也就不同:“自國初以來,士大夫沐浴膏澤,詠歌升平之日久矣。夫體勢灑落, 神觀沖淡,惟茲茗飲為可喜。園林亦相與摘英夸異,制卷鬻新而趨時之 好。故殊絕之品,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間,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陸羽復起,閱其金餅,味其云腴,當爽然自失矣。”
按黃儒的說法,陸羽所知的屬于宋代的草茶,所以制作時“蒸芽并葉,畏流 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膏”就是茶葉的汁液,陸羽時代制茶惟 恐汁液流失。但宋代“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也就是要盡量榨去汁液。 實際上榨去汁液的茶,滋味淡薄,從飲用的角度,質量并不好。但黃儒所說的殊 絕之品,在宋代層出不窮。往往一種新出規格品種的上等茶,很快就被另一種新 茶所取代。宋代上等茶品更新之快,令人眼花繚亂。
要了解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必須注意到一個畸形的側面——“斗茶”。在宋 代某些士大夫之間,已經不在乎它滋味的厚薄,而在乎以“斗茶”結果論茶的好 壞。“斗茶”盛行于宋代。士大夫每以此來夸示他的茶道和茶葉之好。所謂“斗 茶”,據宋•蔡襄《茶錄》記載:
點茶: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云腳粥面。鈔 茶一錢匕,先煮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視其面色鮮明、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除此以外,斗茶還需要配合從收藏、炙、碾、羅、候湯、熇盞等程序,還要 有一整套與之配合的工具和盛茶的器皿,要選擇特定地區的茶葉和水,這才能稱 得上“斗試家”必備的行頭與技藝。更有甚者,可以茶湯的文理水脈組成圖像, 謂之“茶百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