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茶自唐朝有記錄以來,已是千年古茶。藏茶是少數民族中近三百萬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飲品,又稱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從古到今,按歷史時期和各地風俗不同又稱為大茶、馬茶、烏茶、黑茶、粗茶、南路邊茶、磚茶、條茶、緊壓茶、團茶、邊茶等。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當年生成熟茶葉和紅苔,經過特殊工藝精制而成的全發酵茶。藏茶屬于最典型的黑茶,她的顏色呈深褐色,又是全發酵茶。
雅安藏茶制作技藝主要分為采割、原料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大主要部分。
制作工藝
1、采割。傳統雅安藏茶原料是國內外唯一使用“茶刀子”采“割”的。原料茶分本山茶、上路茶、橫路茶等。
①本山茶:產于雨城區周公山一帶,于每年端午節和白露前后前分兩次留樁3.5厘米采割。
②上路茶:產于雨城區大河、嚴橋、中里等山區,每年于大署至立秋之間采割一次,留樁3.5厘米。
③橫路茶:產于名山、天全、滎經等縣,多實行粗細兼產,即春季采細茶、大署至立秋前采邊茶。
④條茶:是磚茶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谷雨后、端午前采割。
⑤撒茶:毛尖、芽細、磚茶的重要原料,清明后,立夏前采收。采收標準為一芽二、三、四葉。古代每年開采茶葉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
2、原料茶初制分做莊茶和復制做莊茶兩種。有多次渥堆高溫(50~75℃)發酵的顯著特點。傳統做莊茶制作有十八道工序。
3、成品茶加工是通過整理、拼配、春包等工序將原料茶制為成品茶。條包磚茶是雅安藏茶的又一顯著特點。
4、原料茶整理。經篩分、風選、揀剔、切鍘、干燥、停倉等工序去除茶梗及雜質,調整含水量,分質量等級存放等。
5、拼配。按品種要求根據原料茶質量按比例搭配拌和。
6、壓制,又叫春包。通過稱茶(定量)、蒸茶(加溫加濕)、春緊、碼包等工序,將料茶壓緊成為茶磚。
7、包裝。冷卻后磚茶倒出茶篼子,取隔頁、包黃紙、打標簽、包牛皮紙、捆千斤篾、再裝入茶篼子、編包成為成品茶。
8、檢驗。成品茶經檢驗合格進入成品庫。小垛碼放,促進通風和自然后發酵。
基本特征
雅安藏茶制作技藝是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文明的傳統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1、發酵:根據原料、質量的不同,進行渥堆轉色發酵,有的在初制時發酵,有的在復制時發酵。
2、春包:獨特的壓制工藝,茶磚不能松,也不能太緊,既有利于長途運輸,又有利于通風干燥、后發酵;
3、后發酵:從半成品到成品茶直至飲用,在自然干燥過程中茶葉內質都在持續轉化。
4、獨特的包裝工序和外形標志:春包緊壓的茶磚,冷卻后倒出茶篼子,包黃紙、打標簽、再裝入茶篼子、編包后成為成品茶。
5、主要產品的感官品質特征:
康磚茶:外形呈圓角長方形,表面平整、緊實,灑面明顯,色澤棕褐。內質香氣純正,湯色紅褐、尚明,滋味純尚濃,葉底棕褐較老。金尖茶:外形呈圓角長方形,稍緊實,無脫層,色澤棕褐。內質香氣純正,湯色黃紅、尚明,滋味醇和,葉底暗褐老。康尖茶:外形呈圓角方形,表面平整、緊實,色澤棕褐,內質香氣濃郁純正,湯色紅而透亮,滋味醇和甘爽,葉底棕褐稍老。
6、品質區分:
外形上顏色為深褐色、質地均勻、黑而光亮(烏黑)、香氣純正,無雜味,湯色一出來程淡黃紅,繼而轉為透紅,隨熱氣上揚,徐香不斷。口感甘甜,不澀不苦,吞咽滑爽,這就是品質純正的藏茶。劣質藏茶或冒牌藏茶顏色褐而不深,感覺茶質不干凈,有的表面有黑霉、灰霉、氣味有霉臭味,湯色呈豬肝紅,且湯質渾濁,進口霉澀而苦,香氣不純,入口困難。
煮泡方式
藏茶是一種有上千年歷史的老品牌茶,由于歷史、政治的原因和產量、工藝等要求,鮮為人知,在藏區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人體必須的要求,千百年來一直保持著古老的飲茶習慣,即先把茶熬煮過再飲用,不僅口感神韻更佳,經過熬煮后的藏茶,其對人體的各項保健功能就更為突出,只能令其它沖泡飲用類的茶望而生畏。
藏茶的熬煮其實很簡單,待水溫加熱到八十度左右,放入適量藏茶(此時勿需加壺蓋),沸騰后再繼續熬煮1分鐘關火,蓋上壺蓋燜泡5-8分鐘,濾渣后即可飲用。
由于藏茶的陳、醇特點,建議將煮好的茶先倒入曖水瓶中悶1-2小時,其味更醇香,尚可每晚睡前將煮好的茶放于暖水瓶中,第二天飲用,其茶的深度發酵過程更充分,保健作用價值和口感更佳,湯色也更加鮮艷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