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茶馬古道,用滄桑來祭奠,那一段流逝在歷史大河中的艱辛和輝煌。沉寂的古道不改萬千容顏,消逝的馬幫已難覓舊時的蹤跡。在昌都,我在想象,那關于生存和希望的行走。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溝壑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傳播的古代商道--茶馬古道,這是一條完全由馬蹄和趕馬人的腳步一步一步趟出來的永恒之路,在很多地段,都是以羊腸小徑的形式出現,在曲折的盤山路上,在陡峭的懸崖邊上……
隨著時代的變遷,茶馬古道所承載的貿易功能早已被現代公路網所代替,卻遺留了一路厚重的人文歷史和馬幫動人的故事。如今已鮮少能見古道上成群的商隊,還有那蕩漾在高山峽谷間清脆悠揚的馬鈴聲,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已消散了,但那延續了幾千年的輝煌和滄桑,時刻縈繞在腦海,讓我有種想接近的欲望。于是,去昌都,走茶馬古道,探遺風神韻。
茶馬互市 趟出千年古道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眾所周知,我國茶葉多產于南方,而北方和西部高寒地區都很少產茶。四川和云南則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種茶、飲茶的發源地。秦漢以前,只有川滇一帶飲茶和有茶的商品生產。到唐代形成了我國盛產茶葉的局面,并從唐代開始,四川等地和云南思茅的茶葉,開始流入西藏地區,揭開了藏族人民飲茶的歷史,出現了茶葉輸往西藏的道路。
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族人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茶葉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飲的畜牧民皆飲茶成風,養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藏族人把茶認為是 “血”、是“肉”,是不可分離的靈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無茶。
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唐蕃古道興起于唐朝時期,發展較早;而滇、川藏線在后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昌都是進藏的東大門,是馬幫進入西藏的第一站,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滇藏線和川藏線在昌都交匯,開始其雪域高原之旅,昌都地區也就成為茶馬古道一處非常重要的集散地。川、滇、藏三角區域也因為獨特的地理條件,古道遺跡保存得最好。
茶馬古道并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它是由主線以及延伸出來的大大小小的若干分支的統稱,像條奔騰不息的大河,納百川而入海。在昌都地 區,隨處可見茶馬古道的遺存,古道遺址,古道文化殘留,馬依舊是當地主要的運輸工具之一。走茶馬古道,看滄桑變幻。“遠去的馬幫留在了歲月的年輪,塵封的記憶是一首滄桑的歌,古道的驛站回首的路,鋪滿的希望究竟是什么?”一首《茶馬古道》讓人遐想無盡。這千年古道,撲朔迷離,猶如一張巨網,有蹤跡而不定形,全憑世世代代的茶商和趕馬人的苦行來傳承。因而,茶馬古道更像一個神話,一種傳說……(責編:賀小磊)
«上一頁 1 2 …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