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工夫茶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簡稱“寧紅”。寧紅工夫茶產于江西修水。江西修水位于贛西北邊隅,幕阜、九宮兩大山脈蜿蜒其間。山多田少,地勢高峻,樹木蒼青,雨量充沛。土質富含腐殖質,深厚肥沃。春夏之際,云凝深谷,霧鎖高崗,茶芽肥碩,葉肉厚軟,造成寧紅工夫優良的自然品。江西修水山清水秀,云凝霧繞,從唐朝開始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品質精良。其傳統寧紅工夫茶,享有英、美、德、俄、波五國茶商饋贈為“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的殊榮,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盛贊寧紅為“禮品中的珍品”,并欣然揮毫題詞“寧州紅茶,譽滿神州”。寧紅工夫茶采摘要求生長旺盛、持嫩性強、芽頭碩壯的蕻子茶,多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芽葉大小、長短要求一致。
特點
寧紅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圓直,鋒苗挺拔,略顯紅筋,色烏略紅,光潤;內質香高持久似祁紅,滋味醇厚甜和,湯色紅亮,葉底紅勻。高級茶“寧紅金毫”條緊細秀麗,金毫顯露,多鋒苗,色烏潤,香味鮮嫩醇爽,湯色紅艷,葉底紅嫩多芽。
寧紅工夫茶以獨特的風格,優良的品質而馳名中外。主要暢銷歐洲,成為中國主要名茶之一。寧紅除散條形茶外,另有束茶名為“龍須茶”。
“寧紅”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功夫茶之一。以其特有的風格而稱譽于世,素以條索緊結秀麗、金毫顯露、鋒苗挺拔、色澤烏潤、香高持久、葉底紅亮、滋味濃薄和鮮爽而馳名中外。正如《茶葉全書》作者威廉·烏克斯所述:“寧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鮮紅引入,在拼和中極有價值。”又說:“修水縣所產紅茶為名貴之拼和茶,外形灰色而有芽頭,條子緊密,湯色佳良。”
采制工藝
采制工藝與茶質:每年于谷雨前采摘其初展一芽一葉,長度3厘米左右,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后初制成紅毛茶;然后再篩分、抖切、風選、揀剔、復火、勻堆等工序精制。成品茶分為特級與一至七級,共8個等級。特級寧紅要求緊細多毫,鋒苗畢露,烏黑油潤,鮮嫩濃郁,鮮醇爽口,柔嫩多芽,湯色紅艷。
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修水有千余年的產茶歷史。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錫所著《茶譜》載:“洪城雙井白芽,制作極精。”至兩宋,更蜚聲國內。北宋黃庶、黃庭堅父子將家鄉精制“雙井茶”推賞京師,贈京師名士蘇東坡等,一時名動京華。歐陽修《歸田錄》譽為“草茶第一”。南宋嘉泰四年(1204),隆興知府韓邈奏曰:“隆興府惟分寧產茶,他縣無茶。”當時年產茶二百余萬斤,“雙井”、“黃龍”等茶皆稱絕品。
道光年間,寧紅茶聲名顯著。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說:“寧紅是歷史上最早支派,寧紅早于祁紅九十年,先有寧紅,后有祁紅。”到十九世紀中葉,寧紅暢銷歐美,成為中國名茶。美國茶葉專家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專著中評述:“寧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紅艷引人,在拼和茶中極有價值。”稱贊“寧紅色、香、味俱屬上乘”。1904年寧紅生產朝廷貢品——太子茶。光緒年間漫江羅坤化的“厚生隆茶行”特制的太子茶,在漢口以每市斤2兩白銀的價格賣給俄國人。1914年寧紅極品白字號太子茶參加上海賽會,每磅售價48兩白銀,茶獲五國外商“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的獎匾。清宣統二年,漫江郭敏生開設的義泰祥茶行特制的貢茶,和民國四年郭鳴岐在漫江特制的貢茗,先后在南洋勸業賽會上奪魁,榮獲最優超等文憑。
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寧紅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步入鼎盛時期,每年輸出30萬箱(每箱25公斤)。光緒三十年,寧紅輸出達30萬擔。那時縣內茶莊、茶行多達百余家,列茶業者甚多,較有名氣的有振植公司、吉昌行、大吉祥、怡和福、恒豐順、廣興隆、正大祥、恒春行、同天谷行等,全縣出口茶占全國總數十分之一強。吳覺農先生在1985年講述,1934年他到英國倫敦考察,當時倫敦市場茶葉小包裝,外面寫的是寧州紅茶,但里面裝的是我國祁門等地紅茶了。由此可見當時寧紅昌盛非凡。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后,隨著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日本茶業的興起,加上帝國主義入侵,朝政腐敗,寧紅受到嚴重摧殘,外銷瀕臨絕境,修水年產寧紅茶猛跌到7424擔。
解放后,寧紅茶得以迅速發展?,F面積達10萬余畝,一批批新的高額豐產茶園正在茁壯成長,茶葉初制廠遍布各鄉。寧紅最大的精制加工廠——寧紅集團公司(前身為1949年建立的修水茶廠),設備齊全,技術先進,已成為江西紅茶生產加工規模最大的專業廠。1958年銷往前蘇聯的超級紅茶,經中外專家鑒評達國家高級紅茶標準,榮獲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專電祝賀。同年,高級寧紅茶“山谷紅”送國務院,作為招待外賓的禮茶。次年送往廬山會議的超級寧紅工夫茶,獲中央領導好評。
1985年生產的寧紅特級工夫茶寧紅金毫,是我國十大功夫茶中的珍品,該產品延用“太子茶”的原料,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加以現代科技的指導精心制成,條素緊結秀麗,金毫顯露,多鋒苗,色澤油潤,滋味鮮嫩濃郁,葉底紅嫩多芽,湯色紅艷,在1985年全國優質食品評比會上博得專家高度贊譽,榮獲國家銀質獎。1988年在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評選為金獎。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揮毫題詞:“寧州紅茶、譽滿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寧紅祁紅并稱世紀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