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兔毫盞和吉州窯盞
日本老鐵壺
長夜,圍爐,夜話。茶水翻滾,嘶嘶作響;爐火通紅,歷經時光洗練的老鐵壺,將宋代“點茶”發揮到極致的黑釉盞,清雍正官窯粉彩壓手茶杯……古風撲面,暖意熏來,一件件老茶具連同它們所代表的茶文化正在宣和古美術館上演。這是記者昨日在“古風集”茶香道具展上看到的場景。該展覽由寧波市藝博文化藝術研究院、海曙區收藏家協會、云適堂茶文化策劃機構共同主辦。
宋代黑釉盞:將“點茶”發揮到極致
展廳入口的幾把宋代茶盞十分引入注目。其中建州窯盞型端正,釉肥厚,黑釉茶盞上有兔毫。建盞旁邊的是東張窯盞,也是黑釉盞,但沒燒成兔毫,只燒到盞口一點點。當今頂級藏家收藏的建盞極品,就少不了兔毫。
吉州窯盞出自宋代名窯吉州窯,整體黑釉中還間以帶藍斑點的玳瑁釉,盞底一支白色花卉穿越千年至今還栩栩如生。
據了解,宋代舉國上下流行斗茶,斗茶以黑釉盞最為適用,而建盞和吉州窯盞是黑釉盞的極品,所以名聞天下,同屬宋代名窯。
宋代士人階層把“點茶”發揮到極致,從而形成了以“斗茶”為代表的飲茶文化。用于斗茶的茶盞造型釉色都比較規范,尺寸為“盈掌之握”,這樣使用起來更加舒適,也與酒杯區分開來。
斗茶要求點好的茶湯表面白色細小泡沫能長時間和盞咬合,茶湯要求色白。這點是關鍵,決定了黑釉盞最適合斗茶。一是黑釉盞胎厚不易冷,有利于泡沫不散,二是黑釉有利于觀湯色。
除了宋代黑釉盞,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宋代龍泉的“水注”執壺、宋代影青瓷茶杯套杯、清代錫包壺、清雍正官窯粉彩壓手茶杯等從宋代至清代的一批精品茶具。
名堂名工日本老鐵壺引人關注
收藏日本老壺,“堂號”和堂口里的釜師是繞不開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名釜師。
日本老鐵壺的堂號百余個,尤以京都地區的老堂號為主流,包括紫金堂的加藤忠三郎、龜紋堂的梅泉、金壽堂的雨宮宗兵衛等。
茶香道具展上,一批名堂名工老鐵壺備受矚目。
紫金堂的加藤忠三郎所作鐵壺、大西家的大西凈雪鐵壺、金壽堂的雨宮宗兵衛小鐵壺都很不錯,其中雨宮宗兵衛小鐵壺非常少見。大名鼎鼎的雨宮宗兵衛制作的這把鐵壺,鐵質古樸,雕刻精良,非常老到,包漿渾厚,器型飽滿不失靈秀之氣,壺嘴高而挺拔,出水口光滑自然,通體散發著時間積淀下來的厚重光澤。
龜紋堂梅泉釜師制作的一把老鐵壺,出自日本著名的“千家十職”之一梅泉的手筆,梅泉擅長運用金、銀、銅等金屬材質,鑲嵌或浮雕于壺身或壺把上,創作手法獨具特色。據寧波資深藏家六道(網名)透露,這把壺目前市場價要賣到60萬元以上。
除了老鐵壺,一套錫盞托也十分惹眼。其雕工十分精致,為中國人義春所繪,日本千壽堂所制。據估測,這套錫盞托目前市場價在5萬元以上。日本錫盞托也是日本茶道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清民國,當時中國人風行定制日本錫盞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