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正山堂·巖語·三兩” 新品發布會在武夷山悅華大酒店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業界精英、一線茶企掌門人、茶葉經銷商齊聚武夷山,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現場,巖語總經理江佩先生介紹了三兩產品市場合作政策,雙贏互利的政策促使現場達成簽約,簽約金額約四百萬元。
巖語·三兩,是巖語產品中的高端巖茶產品,包含長久、厚道、骨氣三款產品。由陳安勝老師親自把關制作,口感醇厚、巖韻足。都說茶人做出的茶和自己的性格很像,在“正山堂·巖語·三兩” 新品發布會上,陳安勝老師一句“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武夷山茶人,一輩子都在和茶打交道,今天各位聚在這里喝我做的茶,我很開心。”現場響起熱烈掌聲。匠人的質樸與堅守無需過多的闡述,直擊人心。
筆者:陳老師,手工制作巖茶要經歷哪些環節?三兩的產品在制作工藝上有什么講究?
陳:手工制作巖茶要經過‘采摘—倒青—做青—殺青—揉捻—烘干—撿剔—焙火—歸堆—拼配’等十多個環節。三兩產品整個制作過程我都很嚴謹,尤其兩次倒青、三次焙火,是最為關鍵的工序。因為原料珍貴稀缺,我采用日光萎凋與室內萎凋相結合,使得三兩的產品外形條索特別干凈整齊,不會碎掉,泡開的葉片也非常漂亮。三道焙火,每一道都要非常嚴格精準。巖茶,焙得好,就是上等好茶,焙不好,就白去了一年的心血。
筆者:日光萎凋與室內萎凋的區別在哪里?
陳:日光萎凋就是曬青,將青葉均勻攤放,利用太陽的光能和熱能,讓青葉水分蒸發,陽光要斜射,要通風,這個方法加工量小,耗費的勞動力比較大,室內萎凋,溫度、濕度相對均勻,葉片水分均勻的流失,促進青葉內物質轉化。
筆者:所以說三兩的產品經過兩次倒青,堅挺的青葉變柔軟了,搖青的時候就不會把葉片搖斷、搖碎,是嗎?
陳:是的,倒青環節對武夷巖茶的香氣起著重要作用。
筆者:陳老師您方才說三兩的產品都是手工碳焙的,而且還是三次烘焙,經常飲用會不會上火?
陳:三兩的產品是今年春茶時節制作的,并且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退火期,焙火的火氣早已消散,在退火過程中,內含物質水解、氧化,這滋味更加醇厚綿柔。
筆者:三兩的產品是今年春茶時節制作的,那茶葉是什么時候采摘的?要求是什么?
陳:三兩產品的采摘主要集中在五月份,手工采摘,今年春茶時節,晴天特別多,十分有利于提高茶葉品質,采摘三四葉,“開面采”,茶的青葉和人一樣,隨著年齡增長,內涵也隨之增加,從茶芽到小開面、中開面、大開面,青葉的內含物質結構和比例都不一樣。在做青的時候,大大小小的葉片內含物外溢,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證最好的茶葉滋味。
筆者:常聽人說好的武夷巖茶,巖韻明顯、帶有蛤蟆背,到底什么是巖韻、蛤蟆背呢?
陳:蛤蟆背是指葉底會出現凹凸狀的砂點,就像蛤蟆背上的皮膚一樣。這是焙火工藝的體現,焙火焙的充分、到位,才會出現的特征。而巖韻這個東西,我做了四十多年茶,對于我來說,巖韻是立體的,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構成的。武夷山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三兩產品的巖韻基石就是來自于三坑兩澗的核心產區。我們的茶樹扎根于巖石之上,吸取日月精華、山川因子,這就是巖韻。
筆者:俗話說“藏得深紅三倍價”,那三兩的產品耐得住時間考驗,可以存放嗎?
陳:是的,我堅持傳統工藝制茶,茶葉的品質就是我的人品,我的生命。
筆者:最后想請陳老師講一下三兩三款產品,長久、厚道、骨氣的不同。
陳:長久重香,柔和綿長,水中帶甜,回味悠久。厚道重水,醇厚順滑,茶韻幽香。骨氣重韻,巖骨花香,霸道濃烈。
在和陳老師交談的過程中,筆者感受到陳老師早已將 “做茶”這門由父親傳下來的手藝做為安身立命的根本,陳老師因為年年浸染著茶葉,而有了茶的本色:靜默、持重、內斂,不多言,不居功。感受到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的復雜,武夷巖茶手工制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工序的復雜,技藝的高超,耗費時間之長,勞動強度之大,制約因素之考量,是任何其他茶類難以超越的,是人類探索茶葉品性,戰勝其苦澀歷史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
巖語·三兩,巖間珍品好茶,為每一個知茶的你而來。如果你是資深茶行業從事者,如果你也愛巖茶,也喜歡玩茶,如果你不想錯過巖茶最好的時代,歡迎加入正山堂·巖語團隊,成為巖語的城市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