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石門縣夾山禪茶生態園、白云山國家級生態茶場、雁池鄉西山埡有機茶園和羅坪鄉長梯隘紅石林茶園等茶葉體驗觀光園區內游人如織,游客們在青翠成片的茶園里感受美麗風光,品嘗茶葉的馥郁芬芳。
石門縣地處湘鄂邊陲,茶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2.6%,石門也是傳統的革命老區、農業大縣、湖南省級貧困縣,全縣有貧困村65個,貧困人口31443人。“脫貧攻堅,貴在精準,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地發展市場需求廣闊、適合農村貧困人口從業的產業。”常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石門縣委書記譚本仲說。近年來,該縣大力助推茶產業發展,對茶農免費提供茶園管理等技術服務,推行茶企技改,全縣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一片片茶葉為百姓?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小小的茶葉圓了我家的脫貧致富夢。”4月26日,湖南石門縣壺瓶山鎮李坪村茶葉加工廠,茶農鄒伏紅和記者聊起茶葉經。7年前,鄒伏紅靠打零工養家糊口,全家4口人日子過得緊巴巴。恰好此時,湖南壺瓶山茶葉有限公司在李坪村推廣良種茶,鄒伏紅試著將自家幾畝荒山開墾,到現在已發展成10畝有機茶園。“去年,我家光靠茶葉一項純收入3萬多元。”鄒伏紅告訴記者,茶葉是李坪村的支柱產業,也是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共同法寶。7年前,村里僅有老茶園600畝,2014年該村人年均純收入不到1500元。如今,村里的茶園已擴大至2300畝,依托茶產業全村脫貧59戶共184人,全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
在石門縣,李坪村的情況并非個例。靠山吃山,如今,茶樹成了廣大茶農的“搖錢樹”。西山埡茶園是湖南石門渫峰名茶有限公司三個茶葉基地之一,通過國家環保部認證的連片有機茶園就達1420畝。近年來,通過不斷改革創新,結合茶園發展休閑度假式的旅游模式,讓茶企和茶農獲得了更大的利潤,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服務業的發展。2016年,該茶園畝平均鮮葉收入達1萬元,最高達2萬元。在西山埡帶動下,周邊的橫斷山、皮家河、五通廟等貧困村近年來也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在雁池鄉形成了萬畝茶園。
截至2016年年底,石門縣共有茶園15.6萬畝,年產干茶1.9萬噸,茶葉綜合年產值超過10億元。僅2016年,該縣有75個村、1300余戶、3300余人通過發展茶業脫貧,貧困茶農人均年種茶收入超過4000元,茶產業發展使一個個貧困家庭走出困境,一個個村莊舊貌換新顏,一個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因茶而富。
今年,石門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在茶產業發展上繼續作大文章,石門縣縣長郭碧勛表示,力爭到2020年,全縣茶園面積突破20萬畝,茶葉總產2.5萬噸,茶業綜合收入20億元,從而帶領更多老區群眾奔小康。(經濟日報記者 劉 麟 通訊員 李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