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舍儼然,青山巍峨,連綴成片的茶地間不時有農人勞作……初春時節,行駛在福建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一幅淡墨素描山水畫卷漸次展現在眼前。
30年前,這里卻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電、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窮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
作為閩東地區為數眾多的貧窮村落,近年來,下黨村因地制宜厘清發展思路,不賣茶葉賣茶園,巧做茶葉產業,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華麗轉身。
“山高林密、地薄土貧,青山綠水可一度是下黨村的痛。”下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曾守福說,“村里一度留不住人,年輕人遠走異鄉打工,貧窮、落后是困擾下黨村人多年的夢魘。”
“絕不能守著金飯碗討飯吃,脫貧還是要從腳下的泥土里淘金。”曾守福說,“村里山青水綠,云霧環繞,具備良好的高山茶生長環境。村民盡管識字不多,但是祖祖輩輩口傳手教,很多人懂得怎么種出好茶。既然下黨村有茶產業基礎,那我們就做大做強茶產業。”
厘清發展思路后,下黨村兩委班子立足實際,帶領全村大力發展茶產業。然而由于地處偏遠,受制于交通瓶頸,茶葉遇到銷售難題。
既然茶葉不好賣,那就轉變思路反彈琵琶,不賣茶葉賣茶園。2014年,下黨村策劃實施了扶貧定制茶園項目,推出600畝扶貧定制茶園,向全國招募愛心茶園主。茶園主以一年一畝2萬元的價格買下茶園,合同定期5年。買下茶園后,茶園主把茶園的生產交給專業合作社打理,每年收獲固定回報。“茶園賣出去了,茶葉也跟著賣出去了。”
通過定制茶園的帶動,2016年下黨村每斤茶青年均價格從原來的2.4元增加到10元,每畝茶園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茶農收入翻番。隨著茶產業做大,那些曾背井離鄉討生活的人們紛紛回鄉謀求新生活。
50多歲的村民王明江大兒子患肌肉萎縮癥,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還負債十幾萬元。為了還債,老王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2015年,老王返回村里加入了當地的專業合作社。
“以前在外打工,四處漂泊,1個月也就3000元多工資。現在在合作社打工,1年收入也有3萬元左右。再加上每年家里的茶青能收入1萬多元,生活越過越有奔頭。”王明江說。
為了定制茶園這個項目快速健康發展,下黨村還為村里的茶園、茶廠裝上了幾十個高清監控探頭。茶園主無論身在何地,都可通過手機客戶端,隨時看到茶葉種植及生產加工情況。
“現在我們去北京、上海等地推銷茶葉,直接通過手機向客戶展示實景。”村委會主任王菊弟說,“我們底氣足了,客戶也覺得可信,訂制熱情更高了。”
看著下黨村寬闊筆直的水泥路,看著村民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新樓房,再眺望四周莽莽青山,記者由衷地感到,一片茶葉讓茶農富了,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去年村人均收入超過11000元。”曾守福說,下黨村用自我造血式的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的扶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