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鎮境內的成片茶園就是貧困群眾脫貧的希望,只有把茶產業逐步做大做強,才能有效帶領全鎮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平塘縣大塘鎮黨委書記劉興海直指該鎮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
記者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大塘鎮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地處麻山地區,高寒多霧,山高溝深,石山裸露,石漠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當地群眾長期過著“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種田、養雞為了鹽巴錢”的日子。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該鎮6211戶,25901人中,貧困戶達2615戶、9177人,貧困發生率為36.18%。
怎樣才能既改變群眾的貧困生活,又保護生態環境,做到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經過多次考察論證,大塘鎮結合當地條件,確定了“以茶葉為主,多業為輔”的發展之路。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大塘鎮已經種植茶葉8.7萬畝,其中可采面積達4萬畝。
冬天是農閑時節,但最近幾年的冬天新光村村民張英學一家卻沒怎么閑過。“要上茶山割草、耕地、施肥、剪枝,8畝茶園活路多著呢。”茶園里,張英學一邊推著微耕機耕地,一邊對記者說。
記者在采訪調查中了解到,2009年,新光村開始發展茶葉種植,2011年,原本在沿海打工的貧苦戶張英學選擇了回家種茶。他的賬算得清楚:種茶每畝有1100元的補助,幾乎不用花錢,還可以照顧一家老小。為了種好茶,沒有技術的張英學加入了村里的茶葉合作社,從技術指導、肥料使用到茶青銷售合作社都統一管理,讓他省心不少。
如今,張英學一家已經靠著茶葉種植甩掉了“貧困帽”。新光村村支書劉勝琦說,自從種上了茶葉,村里面貌開始有了變化,村民的臉上笑容逐漸多了起來。
“如今,茶葉已經在大塘遍地開花了。”大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中策說。在大塘鎮茶業種植分布圖上,記者看到,12個行政村分布著18個涉茶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大大小小14個茶企業。
平塘縣山海原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文補介紹,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發展茶園5000余畝。同時,還通過“種植+養殖+生態旅游”的立體發展模式,每年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3萬多個。
“農民流轉土地能收錢,在茶園打工能賺錢,自家的茶青還能賣錢,茶葉就是群眾的‘綠色銀行’。”劉興海自信滿滿地告訴記者,大塘將持續發力茶葉產業,爭取早日帶領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