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成為本次中國茶業大會的重要議題。
農業部總農藝師孫中華,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舒惠國,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會長翟虎渠,云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會長陳勛儒,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趙維寧,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何才文,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經濟作物處副處長杜建斌,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CCTV-7農業節目)黨委書記、主任趙澤琨,農業部信息中心原主任郭作玉,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副會長、茶產業委員會主任呂明宜,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玉田,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經濟作物處原調研員,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封槐松等領導出席。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學家陳宗懋,國家教育部茶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劉仲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阮建云、北京福來時代品牌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婁向鵬、斯里蘭卡茶葉局國際推廣部主任Hasitha De Alwis、印度茶葉研究所所長Anoop Kumar Barooah、肯尼亞農業與畜牧業研究院——茶葉研究所所長John Kipkoech Bore等專家共論茶產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問題。
大而不強,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農業部總農藝師孫中華在會上指出:“近年我國茶業快速發展,面積不斷擴大,產量急劇提高。目前我國茶園面積超過了4千萬畝、茶葉產量達到220多萬噸,都位居世界第一位。茶葉已成為優勢區和貧困山區的支柱產業。茶產業的成就是顯著的,但存在的問題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現在茶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張,競爭力不夠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學家陳宗懋用一道減法向與會人員展示了我國茶業大而不強的事實。“2015年我們茶葉總產量227.7萬噸,國內消費約為135萬噸,出口量約32.4萬噸,深加工估計在15萬噸左右,算下來有30萬噸沒有消費掉,產銷之間明顯不平衡。”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阮建云指出我國茶業存在傳統農業特征明顯、生產基礎薄弱、茶園基本設施嚴重滯后、茶葉產品缺乏多樣化、勞動力供求出現短板、生產成本快速升高等問題。
孫中華在致辭中也給與會者打了一劑強心劑,”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加之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茶產業的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對于如何培育一批國際化的茶葉集團,創響一批有全球競爭力的茶葉品牌。北京福來時代品牌咨詢有限公司婁向鵬表示中國茶葉品牌要加強宣傳,營銷需要新的頂層設計。
農業部高度重視茶產業的發展,已制定出臺了《農業部關于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對于做強茶產業作出了具體部署。一要優化區域布局,劃定茶葉生產優勢區,確定茶葉生產最宜區。二要加快創新驅動,推進茶葉育種創新和技術創新,推進標準化生產。三要培育大企業,重點扶持一批有生產原料基地,有高標準加工設施和品牌的大型茶葉企業生態。四要打造大品牌,通過舉辦博覽會、交易會等形式創響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茶葉品牌。五要傳播茶文化,挖掘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借助一帶一路的實施,傳播中華茶文化,擴大影響力。”
六茶共舞,三業并舉,邁向產值翻番
《農業部關于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中提出了2020年實現茶葉總產值和出口額翻番的目標。在穩定茶園面積的前提下,要實現產值翻番,就必須提高茶葉的產出效益。本次大會上,圍繞如何提高茶產業的效益,專家學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陳宗懋表示,要打破“六大茶類”束縛,通過新科技、新選擇、新途徑,擴大產業范圍。他總結為“六茶共舞、三業并舉”,所謂六茶共舞是將茶分為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項進行深入開發。以用茶為例,陳宗懋指出我國在提高茶產業效益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EGCG是從綠茶中提取一種成份,是兒茶素中含量最高的組分,具有非常強的抗氧化性,在抗癌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日本每年EGCG的產品達120億美元,美國也有近100億美元的收入,而中國僅有1億美元的數量,可見其我們在這方面發展的落后與廣闊的市場前景”。三業并舉則指的是將一二三產業有效的融合起來,打重拳、打套拳、打組合拳,將茶葉從單一產業轉變為復合產業,提高茶產業的多樣性,完成中國茶業從“茶葉大國”到“茶葉強國”的轉變。
當前,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迅猛發展,茶鄉旅游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促進當地茶農增收和實現精準扶貧脫貧的有力抓手,也是茶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茶業大會同期還舉辦了CCTV-7《鄉土·行走魅力茶鄉》專題片開機儀式 。《鄉土·行走魅力茶鄉》是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與CCTV-7《鄉土》欄目共同推出的一檔關于茶鄉旅游節目,將挑選6-10家優秀茶鄉將茶鄉美景、茶文化展示給觀眾。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副會長、茶產業委員會主任呂明宜表示“節目計劃明年上半年拍攝并播出,希望通過大平臺的宣傳吸引更多人關注茶產業及茶鄉旅游發展。”
用8%的原料擷取1/3產值,茶葉深加工不容忽視
如何借助深加工來解決茶葉產銷失衡的問題,來提升茶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成為本次茶業大會熱論的話題。陳宗懋院士指出,茶葉深加工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像夏秋茶,口味不太好,但茶多酚含量很高,可以用有效的方法提取出來。我們做了一些,但還是滯后的,量不多,每一年深加工的量就是10萬噸-15萬噸。”
“我們今天的深加工產業用不到占茶產量7-8%,約為15萬噸的中下檔茶原料打造了中國茶葉綜合產值的三分之一強”,劉仲華教授的一席話讓在做的聽眾對茶葉深加工的威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劉仲華教授前瞻性地指出茶業將要從傳統農業,通過現代技術提取成分和組分擴展到現在大健康產業,包括人類的健康,動物的健康和植物的保護,以及環境的友好,“要進一步進行茶的功能成分和組分的健康激勵和效果的研究,尤其要研究這些新的成分如何延伸到天然藥物健康食品功能制品,功能飲料,環保產品以及動物營養等等。”
同時他還預測茶黃素將是新一輪茶葉深加工產品的主流。如果想把茶飲料做的更好,必須朝功能性發展。
2020年出口翻番?看看其他產茶國怎么做
茶葉出口是本次會議重點關注的議題。“在面積產量增長的背后,我國的出口過去的十多年量的增長非常緩慢。平均下來大概是每年3%左右的增長,有時候還會下滑。我們在出口方面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劉仲華指出。
“我國茶葉種類多,產品多樣化,出口優勢應該很大,為什么出口量不容易上去?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農藥殘留問題,還有一個是新污染物的問題。”陳宗懋院士指出,茶葉的農殘和新污染物問題嚴重影響了出口,而這兩個問題需要通過加強管理去解決。
肯尼亞農業與畜牧業研究院-茶葉研究所所長John Kipkoech Bore在會議中介紹了他們在茶業質量安全管控上的一些做法。在肯尼亞,質量控制從茶園這個環節就開始了,所有的茶農采茶的時候都會有相應的規范,以保證不符合標準的茶葉在第一個環節就不會被采摘。加工時也要按照ISO相關標準執行。最終成品要根據國際的標準去進行評估。在肯尼亞,所有的茶葉的加工廠,每年都要接受針對性的年檢,只有年檢通過后才能更新執照,繼續生產茶葉。檢驗由肯尼亞的檢驗標準局執行,參與的人員有相關研究機構的人員,還有熟悉國際標準的人員,此外,樣品也會寄到第三方機構去進行獨立的檢測。
2014年斯里蘭卡茶葉出口額達到了16.5億美元,占全國外匯收入的15%, 茶葉在農業總收入中占65%,約占全國GDP的2%。來自斯里蘭卡茶葉局國際推廣部主任Hasitha De Alwis,介紹錫蘭紅茶出口的情況時說,斯里蘭卡在出口上的優異表現得益于向打造自有品牌轉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斯里蘭卡主要為跨國企業、跨國集團提供原材料,到九十年代以后才開始打造自己的公司和品牌。到2014年,盒裝茶和袋裝茶已占到茶葉出口的40-45%,未來還會進一步進行產品的多元化發展。“我們還嘗試去打造一些新的產品,比如說像咖啡有卡布奇諾,有拿鐵和摩卡,現在斯里蘭卡茶推出來也有拿鐵紅茶,摩卡紅茶。我們有160種不同口味的加味茶,主要是通過水果或者是香料,或者是通過花茶的方式給茶加上一些味道。我們還適應現在消費的習慣和趨勢,推出了一些茶的膠囊或片劑等深加工的產品。”
印度也致力于從散裝茶的出口過渡到品牌茶的出口。印度茶葉研究所所長 Dr.Anoop Kumar Barooah介紹了印度茶委會針對茶葉出口所做的一些舉措,“印度的出口企業,要推廣印度原產地茶的話,必須要采用印度茶委員會統一推出的產品標識;同時還有一些推廣方面的資金的支持,最高五百萬盧比,主要用于支持出口商去設立一些展廳,或者是開展一些茶室或零售店面的宣傳,或用于鼓勵各品牌和茶葉委員會一同參與國際性的展會。”
同時,印度茶委會也極其重視保護原產茶品牌的保護。大吉嶺茶是在1999年首批通過印度茶葉委員會進行注冊保護的地理標識,目前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包括像英國、美國、歐盟、澳大利亞,中國的臺灣等成功申請了地理標識認證,以保護大吉嶺茶不會受到其他產品的模仿。斯里蘭卡、肯尼亞對國外市場的品牌保護也都非常重視。
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封槐松補充道,國內茶葉生產成本上漲太快,個別的出口企業信譽度差,也是影響我國茶葉出口的因素。
會議現場還為2016全國生態茶園示范基地頒發了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