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茶農正在采茶葉。 (見習記者黃靜華攝)
由中科協、財政部在《人民日報》公布的2016年全國“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獎補單位和個人名單中,平南縣大鵬鎮仙臺茶協會榜上有名,成為貴港市獲獎補的5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之一。該協會自2009年9月成立以來,一直秉承科學種茶,栽培無公害茶葉,以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為宗旨,帶動茶農增收致富。
科普引航 帶動茶農增收
8月1日,仙臺茶協會會長張行丹帶領記者來到種茶基地之一的仙臺山。雨后的茶園輕煙裊裊,放眼望去,滿目新綠,一排排齊腰茶樹井然有序的布滿山頭,隨處可見茶園中散落著星星點點的采茶人,隨著她們雙手的上下翻飛,背后的茶簍里頃刻間裝下茶葉。
據張會長介紹,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福建一帶考察學習,發現并引進了矮化密植新技術。該技術采用雙行雙株的種植方式,不僅提高產量、便于管理,還大大減少了雜草的生長機會,每年畝產茶青可達350多公斤。因此仙臺茶協會對矮化密植新技術以及新品種進行了推廣,近三年來,共推廣了福運六號、鐵觀音等多個品種及良種繁育技術。
此外,仙臺茶協會還協助會員護理茶園。據張會長介紹,沒加入協會之前,茶農們都是獨自發展,沿用傳統的種植技術,平時還疏于打理,茶葉產量、質量偏低。茶農加入協會后,協會為茶農免費提供修剪機、肥料,定期到他們的茶園指導。張會長告訴記者,加入協會的茶農,除了在種植茶葉上給予幫助外,在收購茶青時,同等質量的茶青,收購會員的每公斤價比非會員高2至4元。
施沼氣液 栽無公害優質茶
“施用沼氣液種茶,不僅提高產量和質量,還節約成本,近兩年有一戶會員試驗一年施3次沼液,結果茶葉品質和產量大大提高!”張會長掩不住高興地說。
張會長口中的會員,就是張忠康,一個22歲的小伙子。張忠康2013年加入協會,利用自家的土地種植1.4畝的茶樹,沒加入協會之前,茶青收入7000元左右,加入協會后,茶青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2014年、2015年成為仙臺茶協會的畝產冠軍,茶青收入達到13200元左右。
張會長告訴記者,仙臺茶協會一直沿用傳統的原生態農家肥種茶,目前有3個沼氣池,收集、運輸肥料的車輛2臺,在施肥前到村民家中收集農家肥,經過處理形成沼氣液后,運輸到協會種植基地和會員的茶園,用管道灌輸的方式進行施肥。傳統的施肥習慣是每年一次,在冬季的12月至1月施肥,確保清明節前后可以采到優質的春茶。2014年初,張會長決定在張忠康的茶園試點一年三次施沼氣液,第一次是傳統的時間,第二次是在5月份,保證早稻農忙期間可以不間斷的采摘茶葉。第三次在8月,為白露前后的采茶旺季加一把勁。張忠康是一年施三次沼氣液的第一個試點人,試點當年產量就有了明顯提高,收入將近翻一番。
據了解,為了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該協會不僅免費提供修剪機,指導茶農修剪茶樹,還免費提供肥料,主要用農家肥和沼氣液,茶農只需要出運費。沼氣液施肥大大降低了種茶成本,產量、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張忠康試點連續2年的成功,證實了一年施3次沼氣液可以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張會長介紹,目前從村民家收集的農家肥,不足以推廣一年施3次沼氣液,因此他聯系了幾個朋友,打算在當地建立2個養豬場,計劃養豬800頭。養豬場預計在今年年底開工,明年年底投入使用。
心系茶 農助力脫貧
仙臺茶協會茶樹種植面積600多畝,有2個種植基地,帶動周邊村種植茶葉800多畝。2015年協會加工生產干茶2.5萬多公斤,年銷售額達到230多萬元。該協會目前有會員186戶,帶動周邊農戶523戶種植茶葉,輻射周邊20個鄉鎮60個村,2015年會員純收入約18000元。
“加入協會后,我自己種了一畝茶樹,每年可以增收5000至7000元,農閑時經常到協會基地的茶園采茶,又多了一項收入。”張行亮說道。仙臺茶協會所在的花龍村有貧困戶21戶,現已有7戶加入該協會,張行亮就是其中一戶。今年60歲的張行亮,家住花龍村馬安屯,老父親癱瘓在床,兒子智障,家中缺乏勞動力,收入低。張行亮雖然有20多年的種茶經驗,但是他一直種的品種是質量較差的云南大葉種,管理方式也比較落后,導致茶青產量低、質量差。
張行亮于2010年加入仙臺茶協會,協會不僅免費給他發放質量優良的新品種茶苗,提供修剪機、沼氣液,平時還上門指導他管理茶園。“現在種茶成了我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去年7月我們家建了一層7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這簡直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張行亮喜笑顏開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