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王灣的綠色名片,但發展茶產業并非一帆風順。“王灣村雖是茶葉村,但過去群眾對種茶有顧慮,認為種茶技術含量較高,前期投入大,見效慢,再加上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不完善,都不愿去嘗試。發展茶葉,是王灣群眾的主要出路,茶葉種植雖然周期長,但是附加值高,收益好,能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綠色銀行。”王灣村黨支部書記郭進軍告訴記者。
為幫助群眾打消顧慮,郭進軍與其他村干部一道入戶宣傳動員,與農戶談前景、講對比、說措施,采取“支部引導、社會參與、項目扶持”等方式,幫助貧困戶發展茶葉種植。在王灣的崗坡地上,記者看到了漫山遍野套種著花生、芝麻的茶樹,郭進軍邊走邊介紹:“這幾年,王灣村爭取資金扶持128萬元,實施了到戶增收、科技扶貧兩個項目,新發展茶葉種植面積將近3000畝,90%以上的貧困戶都發展茶葉產業。有了茶產業做支撐,就像人具備了造血功能,我們王灣才能有源源不竭的脫貧動力。”
“十個指頭伸出來不一樣長。貧困家庭情況不同,扶貧模式也要不同。”郭進軍介紹說,王灣村堅持分類施策,對有勞動能力、有土地,缺資金、缺技術的,采取直接幫扶模式。對無勞動能力,或脫貧能力差的,采取托管幫扶、合作幫扶模式,在合作社、種養大戶帶動下增收致富。
種茶,既要千家萬戶齊參與,更需有“龍頭”來帶動。程春生是桐柏王灣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高中畢業之后就在家種茶,2008年,他和茶農們成立了桐柏王灣茶葉專業合作社,申請注冊了“王灣茶葉”商標。“精準扶貧幫大忙”,程春生說,由于茶葉種植前期投資較大,制約了農戶的發展。2012年桐柏縣政府出臺了種茶良種補貼扶持等精準扶貧政策,為茶農解決資金難題,他主動從銀行貸款,先期墊資幾十萬元,統一為社員購進優質茶苗、化肥等,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解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隨著規模的擴大,合作社又成立了茶葉購銷公司,統一包裝銷售,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打響了“王灣茶葉”品牌。“王灣茶葉”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230戶,帶動茶葉種植農戶350戶,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服務。
產業扶貧效果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沿著進村水泥路,路邊豎著一塊“王灣村玉淮春茶葉基地”的牌子,在基地記者見到了在此務工的劉文榮。她今年已經60多歲了,居住的還是土坯房,兒子也沒找到對象。針對這種情況,鎮、村干部多次動員,介紹其兒子外出當保安,劉文榮在家種植3畝多茶園,農閑時到茶場打零工。當記者問及對脫貧有信心沒有時,劉文榮樂呵呵地說:“當然有了,現在村里可以掙錢的路子越來越多了,我還指望著再種些茶葉,將來好給兒子娶媳婦呢!”
桐柏縣委組織部派駐王灣村的第一書記張成義告訴記者,目前全村的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下一步要瞄準有機茶發展方向,打響茶產業品牌,通過搭建電商平臺,不斷拓寬銷路。
種茶、銷茶,發展茶觀光旅游,都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近兩年,王灣村通過積極爭取項目扶持,新修水泥道路8條24公里,塘堰整修13口,80%的村組通上了水泥路,為茶產業發展增添了后勁。
腰包鼓了,村民對居住環境也有了新的追求。今年,王灣村利用異地扶貧搬遷政策,按照“美麗旅游茶鄉”的發展定位,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筑風格,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將居住在環境條件差的山區村民搬遷過來。村民王從江就是搬遷戶之一,說起搬遷,王從江臉上泛起了笑容:“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搬出大山,住上寬敞的房子,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奔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