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葉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出產的名茶種類很多,如閩南烏龍茶“鐵觀音”、閩北“武夷巖茶”、閩東福鼎白茶、閩西漳平水仙等等。但是,被寫入《中國茶經》、傳承300多年的閩西斜背茶鮮為人知。
“我們老寨村的斜背茶在肩挑手扛年代就暢銷到東南亞一帶,現在還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說起斜背茶,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江山鎮老寨村村委會主任陳華陽備感驕傲。
斜背茶產于國家4A級森林公園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南麓的新羅區江山鎮老寨村,早在1980年就被評為“福建省十大地方傳統名茶”,2008年又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名錄”。記者近日驅車近兩小時來到老寨村,只見一幢幢小洋房鱗次櫛比,深山里的老茶村新姿勃發。
“我們村以前村民居住分散,晚上村民來村部開會要走田間小道,有時還會踩到田里。”陳華陽一邊試著卷起褲管一邊說。
正是體會到村民居住環境的不便利,2008年7月老寨村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建設新村。可是,當時村中條件艱苦、財力薄弱,新羅區扶貧辦支持啟動“造福工程”,才解決了老寨村建設新村的難題。
“造福工程”是福建率先實施的消除農村貧困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對居住在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偏僻山村的農民,實施整體搬遷安置。得益于“造福工程”的實施,68戶村民陸陸續續遷入新村新居,老寨村舊貌換新顏。
村里平均海拔1200米,常年雨霧彌漫、土壤濕潤、氣溫較低、光照充足,為斜背茶的生產提供了優越生態條件。已經做茶十幾個年頭的村民鄧炘妹說,這里的空氣和水沒有受污染,種茶也從來都不用農藥,斜背茶是完全純天然的農產品,茶香味美。
“以前純手工做茶,工序繁瑣又耗時,加上用灶頭生火炒茶,要是火候沒把握好,就等于白忙活了。”鄧炘妹說,現在,做茶可比以往輕松多了,用電烤茶不僅保留了手工制茶的口感,還提高了茶葉質量。
2015年1月底,供電部門為老寨村新村實施“以電代柴”項目,支持當地茶業發展。茶農陳遠景也有同感,“以前手工炒茶四五個人最多炒30斤茶,而且時常炒到下半夜,火候還不好控制,容易炒焦;現在用電炒茶,一個晚上可以炒兩三百斤茶葉,產量提高了,質量也提升了。”
“我們村能夠脫貧致富,多虧了供電部門。”陳華陽說,“現在的老寨村家家戶戶制茶,村里還有6家茶葉加工廠,單單一季春茶,平均每戶都能有兩三萬元(人民幣)的收益,讓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當地官方還舉辦斜背茶王賽,將“江山睡美人”的美麗傳說與斜背茶文化相結合,為斜背茶注入文化附加值,促進斜背茶手工制作技藝傳承、提升,推動茶業發展。
如今,茶業成為老寨村的第一大產業,茶樹也成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