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市地處云貴高原腹地,這片高海拔、多雨霧、溫暖而又濕潤的土地,特別適合茶葉生長。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生長的茶葉,水浸度高達45%以上(國家標準是≥34%),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均高于國家標準。
然而,這樣高品質的茶葉,在市場上的地位并不與之匹配,由于種種原因,使安順茶葉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市場中敗下陣來。
舞起市場營銷的“龍頭”
為了把安順的自然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安順市于2009年把茶產業確定為安順市的支柱產業之一,出臺了《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把茶產業的發展作為調整農業結構、振興農業經濟的重要舉措。為強化領導和協調,市政府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定期調研、深入基層解決問題;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到項目點包片、蹲點,幫助基層建設茶場,管理茶園;政府層層制定目標責任制,簽訂責任狀,明確獎罰,確保目標實現。
為確保資金投入,安順市整合扶貧、林業、土地整治和水利等項目資金,集中投入,捆綁使用。近三年來,共整合各類資金7000多萬元投入茶產業,新建茶園10萬畝,建成高標準示范茶園1萬畝,并對低產茶園進行了改造。政府還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入茶產業,引導一些從事家電、房地產開發和礦業的企業逐步轉向茶產業投入。目前,安順茶產業成規模的加工企業已增至54家。
嚴控生產過程 保證品牌質量
由于安順茶葉頗有名氣,少數不法商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嚴重影響了安順茶葉的聲譽,“安順假茶葉”曾一度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
要恢復安順茶葉良好的信譽,首先就要保證茶葉的品質。為此,政府有關部門除了嚴厲打擊制售偽劣茶葉的不法分子外,還組織技術、質監和相關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了《安順茶葉標準》,為茶葉生產、加工提供質量依據,對不符合茶葉標準的茶園和加工企業進行整改和取締,以確保安順茶葉的整體質量。通過實施“黃果樹毛峰”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和組織企業積極參加HACCP、ISO14001、ISO9001和ISO22000質量體系認證。目前,已有6家企業通過了相關認證。
去年4月,安順組織7家企業參加上海國際茶博會,參展的10個產品全部榮獲金獎;去年10月,全國首屆“國飲杯”大宗綠茶評比,“瀑布毛峰”獲特等獎,還成功入選貴州五大名茶。
狠抓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2009年,安順市強化優質品種培育,建成無性系育苗基地800畝,大力推廣“福鼎大白”、“龍井43”、“迎霜”等優良品種,新增優質茶園2萬余畝。市政府還專門下文規定,凡新增茶園無性系良種茶苗種植比例必須達到80%以上,并與貴州省茶科所等專業機構合作,確保品種純度和苗木質量。通過實施“高新技術茶葉產業化示范工程”,把機械化操作、標準化生產和專業化運作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提升了茶葉品質和生產效率。
為改變過去只重春茶忽視夏茶加工的狀況,安順市組織企業改造設備,探索新工藝、新技術,提高茶資源利用率和茶園經濟效益。僅安順御茶村有限公司每年就可利用夏秋茶原料1800余噸,制成成品茶350噸,為當地茶園、茶農增加收入300多萬元,對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培育茶葉本土專業人才,是安順市建立茶葉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于2007年開始在安順市職業技術學院恢復招收茶葉專業大專班和中專班,并對學習茶葉專業的學生進行專項補助,引導優秀學生報考茶葉專業。同時,加大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對推廣新工藝、新技術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3年來,安順市茶產業開始走向良性循環的軌道。“我們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有悠久的種茶歷史,有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為旅游依托,我們有信心把茶產業做大做強。近三年的實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安順市茶辦主任徐瑛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