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太升茶市,來自福建的茶商林澤鋒正在一家門店品鑒黔茶。林澤鋒一邊翻看著廠家的產品介紹,一邊拿出手機上存的一份文件進行對比參考。
這是一份于今年3月15日發布的《貴州茶葉標準技術規程》,突出了貴州綠茶的產品特色。對于林澤鋒這樣的茶商來說,《標準》無異于是貴州茶最有說服力的身份證和說明書;對于貴州來說,這必將對貴州茶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黔茶,不再做他人嫁衣
長期以來,由于黔茶品質太好,甚至一些外省茶企由于茶葉農殘超標嚴重,都會采購貴州茶葉進行拼配,以降低農殘。成為他人的嫁衣,對于黔茶發展來說,并不是好事。
貴州一位知名茶企負責人表示,黔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生態好,無污染。產品能遠銷進口標準苛刻的歐美,卻在國內打不開銷路。這樣的窘境曾經讓省內許多茶企頭痛不已。
由于國內對茶葉只有三十來項檢測,標準過低。而且貴州的優質有機茶的生產成本高于使用農藥化肥的茶,在與外省劣質農殘綠茶進行競爭時,在價格和品相上都不如后者,制約了黔茶的發展。于是,一個科學的行業標準的出臺就顯得尤為緊迫。
“沒有標準是不可能成為品牌的。”貴州省農委、省茶產辦常務副主任胡繼承表示,過去,一杯茶好不好,全靠專家以自己的口味去評鑒。但是,絕大對數人都無法做到像專家一樣喝茶識茶。
《貴州茶葉標準技術規程》均是以企業為主體制(修)訂,突破了“芽茶就是好茶”的傳統概念,強調了一芽至一芽一葉,一芽二葉,要用新標準來推動一芽一葉、二葉等原料的大規模生產。
40%的標準,100%的底氣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標準》強調了水浸出物。《標準》對所有品牌的一級、二級(包括珍品、特級)的水浸出物含量都被確定在40%以上,高于國標至少6個百分點,這是中國綠茶的新標桿。
胡繼承表示,在中國沒有一個茶區,沒有哪個省把水浸出物的標準定在40%以上。舉目全國,只有貴州敢說敢做。
敢說敢做,自然是要有強大的底氣。貴州緯度低、海拔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寡日多霧,對喜陰、喜濕的茶樹提供了得天獨厚氣候條件,貴州任何地方的茶都能做到水浸出物含量40%。
從今以后,40%這個普通的數據,將因為貴州綠茶,在綠茶行業被賦予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