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1915年,中國百年紅茶“坦洋工夫”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名聲大震,被英國皇室指定為專供茶;100年后的2015年,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坦洋工夫”開啟嶄新的征程和發展機遇。
福建福安市茶業界人士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坦洋工夫”作為中國唯一的紅茶品牌入選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將進一步推動“坦洋工夫”提升國際影響力。
位于福安市西北部、世界地質公園白云山東南麓的坦洋村,是“坦洋工夫”的發祥地。近日,中新社記者驅車來到坦洋村,村口矗立著巍峨大氣的“歷史文化名村”牌坊,千米長街整潔寬敞,大紅燈籠高掛,四周都是綠油油的茶山,穿村而過的坦洋溪溪水清澈見底。
行走在村中,街邊的茶行一字排開,村中隨處可以看到分揀茶梗的村民。47歲的賴秀銀正捧著裝滿茶葉的竹篩,端坐在家門口的木凳前,在她身旁,丈夫也在忙碌著打整茶葉。
“我們坦洋整個村的人都是種茶葉的,坦洋的土壤比較肥沃,它生產出來的茶泡后甘甜,味道也會很純。”賴秀銀稱,隨著“坦洋工夫”的興起,這幾年她和丈夫承包了10畝茶山,收成也好,收入比去年多了一兩萬元人民幣。
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歷史上曾有著很長一段時間的輝煌。相傳,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成為當時歐洲最流行的飲品之一。
“從國外寄到坦洋村的信件,地址欄只需寫上‘中國坦洋’,便能準備無誤地送到收信人的手中。”坦洋人對此津津樂道。然而,在抗日戰爭年代,海路中斷,貿易受阻,“坦洋工夫”逐漸走向沒落。
2006年起,在當地政府和茶界人士的推動下,“坦洋工夫”逐漸復興。作為“坦洋工夫”創始人之一的施光凌傳人施元輝,2010年回鄉在坦洋村投資建設“坦洋豐泰隆茶文化莊園”,至今已投資千萬元人民幣,系當地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
“歷史上,‘坦洋工夫’就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輸出海外的,現在,國家開啟‘一帶一路’建設,等于開通了中國紅茶走向世界的大通道。”施元輝對記者說。
近幾年,“坦洋工夫”迎來了它的黃金發展期:相繼獲得“中國申奧第一茶”、“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國字號名片;2013年時隔近百年之后,再次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2015年代表中國茶葉出征意大利米蘭世界博覽會。
施元輝稱,相信“一帶一路”建設會給“坦洋工夫”帶來新的機遇,茶企也應沉下心來,抓好紅茶品質,踏踏實實做茶,才能在世界市場上屹立不倒。
“一帶一路”建設開啟的不僅僅是“坦洋工夫”的新征程和新機遇,同時也成為寧德市(俗稱“閩東”)茶企出口的新引擎,1-4月寧德共檢驗檢疫出口茶葉及其制品567.68噸、1950.39萬美元,分別增長30.62%、101.50%。
寧德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融入“一帶一路”為寧德茶葉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出口企業愈加注重產品推介,通過參加國際性的茶博會、交易會,加強與境內外客商交流溝通,大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的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