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福建站訊:近年來,安溪縣氣象部門大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今年更是把構建全覆蓋全天候的地面氣象監測網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把“天脈”布“地網”更好地服務茶葉生產。
把“天脈” 氣象預報“神了”
“預計5月9日之前以陰雨天氣為主,不利春茶采摘;5月10日開始以多云天氣為主,利于采摘;12日以后將迎來新一輪降水過程。”今年春茶采摘期間,在感德鎮政府門口的氣象液晶顯示屏上滾動播出這樣一則氣象信息。很快這則信息經由鄉村廣播、手機短信,像插上了翅膀一樣傳遍了千家萬戶。5月10日,茶農們組織采茶隊伍搶摘茶青,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如何知曉“老天爺”的脾氣?“分布在全縣17個區域監測站實時為氣象預報提供基礎數據。”縣氣象局副局長候喜良說,這些全自動監測站,利用GPRS/SMS網絡將采集到的區域溫度、濕度、雨量、風向風速及氣壓數據傳輸到氣象局預報中心。同時,成立省、市、縣三級遠程視頻天氣會商系統和NOTES網絡辦公系統,實現了氣象數據共享;建立雷達、MICAPS、EWIPS、區域自動站等各氣象應用軟件平臺,為老天爺“把脈”,作出準確的預報。
“氣象預報特別注重服務茶葉生產,在茶葉采摘季提前3天制作未來5天天氣預報,包括晴雨、氣溫、濕度要素的預報。”候喜良說,去年秋茶采摘期間,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副高偏弱,內安溪午后易發雷陣雨。氣象部門及時提醒茶農利用上午有利時機采茶、晾茶,下午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收茶。
如今,氣象預報信息更是通過電視滾動字幕、電話12121自動答詢系統、網絡、手機短信、電子信息顯示屏等手段傳播到廣大茶農的手中,為茶農采制茶提供可靠的氣象依據。
布“地網” 監測網絡“全了”
我縣是自然災害頻發區,特別是每年的臺風、暴雨、洪澇給我縣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建設覆蓋全縣的氣象監測網,力求數據全面準確,成為氣象部門當務之急。
“我們已經在全縣24個鄉鎮建設了17個自動監測站,今年將完成剩余7個鄉鎮監測站的建設。儀器設備已采購完成,站點位置也已確定,萬事俱備,只等設備到位。到時,我縣的地面氣象監測網將100%覆蓋全縣。”監測站安裝負責人林添水介紹說,這些自動監測站儀器技術新,傳輸數據速度快,將為我縣防災減災,提供茶季氣象信息及進行氣象研究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
從人工觀測轉變為自動化業務,對于觀測人員來說,絕不意味著工作更輕松了,除了要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像以前那樣定時上報數據外,還要監視和訂正觀測數據結果。而且數據采集頻度更密,要一直有人監視,還要學會維護設備。“自動化的過程,更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過程。”候喜良說。
衛星云圖、區域氣象自動站網、雷電監測、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視頻會商系統、人工增雨機動火箭作業車……如今,在眾多高科技氣象設備的助力下,我縣的天氣預報水平和服務能力就像插上了科技翅膀,越飛越高,更好地服務茶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