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很多老茶客喝信陽毛尖,講究喝春茶,春茶的采摘、炒制,以清明和谷雨這兩個節氣最為關鍵。清明前采制的,稱為“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稱為“雨前茶”。
信陽茶區所產的春茶,明前茶極少,雨前茶是主體。這是因為,信陽位于中國江北茶區的北緣,地處高緯度,是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氣候相對寒冷,所以每年的明前茶數量稀少,這是產地氣候條件決定的。
著名茶人、國家級評茶師馬哲鋒介紹,近10年的氣象資料顯示,氣象條件最好的年份,信陽的明前茶只出產了13天,正常的年份都在3~5天。所以,信陽茶區不同于江南茶區的西湖龍井茶和洞庭山碧螺春茶以明前茶為主體,信陽毛尖茶是以雨前茶為主體。
喝不到明前茶,喝雨前茶也好。谷雨前采制的信陽毛尖,滋味、香氣、營養都是上乘的。大自然的力量如此神奇,過了谷雨采制的茶,苦感、澀感就非常明顯了。茶農一般將谷雨之后采制的茶,稱為“春尾茶”,春尾茶的等級較低,遠不如明前茶和雨前茶,但仍然屬于春茶的范疇,香氣濃郁,滋味醇厚,屬于物美價優的大眾茶。“春尾茶”之后是夏茶和秋茶,這些茶青被用來制作低檔綠茶。此種生產方式,經濟效益低,茶農收入不高。這種情況在2010年得到了改變。
紅茶新貴“信陽紅”
2009年底,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現場調研時指出,信陽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夏秋茶葉資源,開發生產紅茶,增加群眾收入,并為紅茶提了個厚重而響亮的名字“信陽紅”。2010年信陽紅試制研發成功,從孕育到面市,用了僅僅不到半年時間。
信陽紅是紅茶新貴,它是如何制作的?與其他紅茶的制作工藝有何差別?滋味和營養與其他紅茶相比有何高下?
馬哲鋒介紹,最早試制信陽紅的是信陽市浉河區茶辦,他們仿照坦洋工夫紅茶的技藝,在浉河區浉河港鎮白云村試制出了第一批信陽紅,此后,信陽茶區開始引進各種紅茶工藝,生產信陽紅茶。
嚴格意義上來說,信陽紅屬紅茶中的中小葉種工夫紅茶。生產技藝標準至今沒有統一,有些公司沿用的是福建坦洋工夫紅茶的技藝;有些公司引進的是安徽祁門紅茶的制作工藝;也有些公司收購茶農制作的紅毛茶進行后期拼配之后生產出來的;還有些公司沿用的是滇紅工夫紅茶的制作技藝。
信陽毛尖是綠茶,不發酵;信陽紅是紅茶,是全發酵茶。紅茶是經過采摘、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步驟生產出來的,生產工藝上,比綠茶多了一個發酵的過程。發酵是指茶葉在空氣中氧化,發酵作用使得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單寧酸減少,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和醇類、醛類、酮類、酯類等芳香物質。因此,紅茶的茶葉呈黑色,或黑色中摻雜著嫩芽的橙黃色;茶湯呈深紅色,由于少了苦澀味,因而味道更香甜、醇厚。
以“春尾茶”作原料制作的信陽紅,茶多酚含量低,運用輕發酵工藝,成品茶茶黃素的含量高,湯色金黃、清澈明亮,以花香、花果香、蜜香、甜香為優,紅薯香為差,滋味甜醇,葉底油潤勻整。以夏茶、秋茶的茶青作原料,原料中茶多酚含量高,經適度發酵,茶湯中茶紅素數量占優,湯色紅艷明亮,大多以甜香和番薯香為主,滋味濃醇,葉底比較油潤,大多屬于中低檔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