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嶗山站訊:去冬今春,嶗山區遭遇多年不遇的寒冷干旱天氣,給茶樹的正常生長造成了不利影響。在茶葉產量較往年減少的情況下,嶗山區實行的茶葉苗種、肥料、農藥三項“直補”政策發揮了作用,讓茶農們的收入實現穩中有升。
“我種茶30多年了,從來沒遇見去冬今春這么冷的天氣,既冷又旱,茶園減產10%還多。”63歲的朱念勤是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大河東社區的一名茶農,家里種植著2畝多茶葉。雖然茶葉產量有所降低,但令
朱念勤高興的是,他家茶園的收入卻比前兩年增加了不少。
為何在茶葉小幅減產的情況下,茶農的收入仍然能夠實現增長?據了解,除了價格的原因外,茶農得益的是去年嶗山區實行的茶葉苗種、用肥和農藥三項直補政策。嶗山區現有茶農2.1萬戶,茶園1.8萬畝,年產茶葉900余噸,年產值1.6億元,以茶葉為代表的高效農業是當地農民最主要的增收渠道。
為提高嶗山茶的品質,嶗山區從去年開始,通過政府采購、公開招標、集中發放、統一管理的方式,每年安排資金近800萬元,對全區1萬多戶茶葉種植戶標準用藥、用肥、品種改良進行直接補貼。這項點對點補貼的方式,直指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通過對茶葉的種質、管理和藥殘等關鍵環節對癥下藥,不僅直接降低了茶農的生產成本,還發揮出以一當百的農業“催化劑”作用。
青島涵雪有機茶場負責人孫建高算了一筆賬。他說,政府一畝地包括農藥化肥三項直補能補貼300元左右,而且農藥是生物農藥,能保證茶葉品質;肥料是有機肥,能提高地力;品種都是新品種,能提高茶葉質量,這三項合起來,茶葉價格就提高了,一畝地大約能增收五六千元。
種茶成本降低了,銷售收入卻顯著增加,這“一減一增”的背后,體現出的是規范管理、品質興茶的科學發展之路。在種茶收入不斷提升的激勵下,茶農們種好茶、做精品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據統計,今年全區茶園越冬管護面積達到了9000余畝,較去年增加了7000畝,綠色、有機茶園面積也大幅增加,嶗山茶“江北名茶第一”的品牌更加閃亮。
“嶗山區在嶗山茶發展方面,主要是做了兩項工作。一個是生產環節抓質量,實施了三項直補優惠政策和茶農萬人培訓活動;再就是流通環節抓銷售,增強宣傳推介力度,通過實施開設專賣店、舉辦賽茶會等有效措施,降低了茶農種茶成本,保證了茶農增收。”嶗山區農林局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董玉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