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宜昌站訊:宜昌地處武夷山、大巴山和長江西陵峽兩岸,山巒疊嶂,群山起伏是茶葉發展的“最適宜區”。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著有“山南-峽州上、荊州、襄州下……”三峽茶區被稱為中國茶樹發源地之一。
宜昌市是農業部規劃“長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區域”中的“鄂西武陵山宜昌三峽名優綠茶區”,適宜種植茶樹的區域廣闊,以綠茶生產為主,紅茶、黃茶生產為輔。
五峰、夷陵、宜都、秭歸、長陽、興山、遠安、點軍等8個縣市區均已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規模,全市目前有近60萬人從事茶產業活動,茶產業已逐步成為宜昌市最具成長性的特色產業和區域性主導產業。
據統計,目前全市茶葉面積已達60萬畝,投產茶園45萬畝以上,產量超過3.4萬噸,實現農業產值7億多元,茶葉加工貿易產值25億元。茶葉面積、產量居全省前列。
按照宜昌市“十二五”茶葉產業百億產業發展規劃,我市將以培育龍頭企業和開發茶葉深加工為重點,完善茶葉生產體系、現代化加工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提升種植加工水平、大力推進茶業機械化生產,把我市建成全國著名的名優茶生產基地和茶葉綜合加工利用中心。
到2015年,宜昌茶葉面積將達到75萬畝,綜合產值達到114億元,形成蕭氏集團等龍頭產業集群,成為湖北第一、中國一流的茶葉強市。
何為強市?意味著茶葉品牌、茶葉附加值、茶葉產業規模,都需要在全國排的上號,處于領先水平。
為實現這一目標,宜昌市委市政府明確首先要建成建設3-5個現代化企業集群和示范區,建成中國茶產業高新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具體表述就是推廣普及茶葉加工清潔化、連續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完善名優茶、茶食品、茶飲料等工業化制造體系。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宜昌蕭氏集團,這里,現代高效農業樣板企業已初具規模。現代科技力量貫穿茶園建設、茶樹種植采摘、制茶技術、產業鏈延伸等各個環節。
事實證明:把科技當做第一生產力,企業發展步伐大幅加速。
宜昌蕭氏集團在中國茶葉行業排名中由2006年的第49位,2010年昂首挺胸躋身第5位,連續5年排名居湖北省同行業第一。蕭氏品牌并一舉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科技催化老茶園高效無害展新姿
年輕阿妹山坡采茶,俊朗阿哥山頭喊情歌,這是影視畫面中常見的鏡頭。
事實上,中國傳統的采茶是一項高體力勞動,并不像情歌中唱的那么悠閑輕松。
按照茶樹的生長規律,一棵茶樹在春夏之間可采茶芽三至四遍,若無人采摘,便經過夏天生長成為茶枝。為了不影響第二年春茶發芽,許多企業只能在秋冬季節花錢聘請工人,用修剪機將茶枝統一剪掉,然后埋在土里腐爛后成為肥料,或者曬干后作為農家的柴火。
臨近的日本,一臺乘用型采茶機,一個人操作,采一畝茶園只需要13分鐘,1個小時可以采完5畝茶園,工作效率極高,大大降低了采茶的勞動強度。
而在中國,手工采名優茶,每500克干茶需要采5萬個芽頭,意味著采茶工人要彎腰5萬次,勞動強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如果直接將日本各種先進的采茶機械引入,卻根本不能使用。
日本的乘用型采茶機要求土地的斜坡面不超過30%,它要求茶樹的茶間距在180厘米左右,株距40厘米左右。每條茶道的盡頭必須有足夠平坦的空間,能夠滿足履帶式機械的轉彎和調頭。
即使是半人工操作的攜帶型采茶機、可搬型采茶機,也需要茶樹的樹冠一般平齊,發出的新芽都在一個平面上。
除此之外,日本的茶園基礎設施完善,路、電、渠、林等配套齊全。
在藥肥方面,日本茶園大量使用有機肥,確保土壤結構好,肥力足;而病蟲害防治,則以生物農藥為主,有效避免了農藥殘留和重金屬物質超標。
為了防治每年初春霜凍,茶園普遍安裝了防霜風扇,當發生霜凍時,防霜風扇自動開啟,促進空氣流通,避免茶樹嫩芽受凍害。
截至目前,中國沒有一塊能夠達到日本機械采摘標準的示范茶園,如果要在國內實施采摘機械化,無疑等于要將傳統茶園全部推倒,按照新的標準和理念重建。
受日本先進理念影響,宜昌蕭氏集團選址在夷陵區霧渡河鎮興建現代茶園,其建園標準完全參照了日本茶園的相關參數,讓日本專家現場全程策劃,并實地指導項目實施,將全部實現機耕、機剪、機修、機采,實現畝產萬元的目標,以此為示范,帶動茶園的改造,領先全國茶園基地建設水平,希望以此在國內打造和展示茶園“現代”的概念,沖刺全國茶業標桿企業。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豐富產品結構,宜昌蕭氏集團在興山發展了萬畝白茶、青磚茶加工基地,在夷陵區樟村坪選擇了黃旦品種在高山區域打造萬畝有機烏龍功夫茶基地,在核心基地鄧村鄉以宜昌大葉種為依托發展高效有機茶示范基地,在秭歸縣茅坪鎮發展萬畝早市茶基地……
這些基地全部由宜昌蕭氏集團專家組指導高標準建園,科學規劃布局、生態化管理。茶園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杜絕了農藥、化肥對茶葉品質的影響,在茶園管理上采取頻振式殺蟲燈、黃板紙這些物理防治法,保證了自然生態品質。逐漸形成了“無工廠粉塵污染、無化肥進園、無農藥防蟲”的生態茶園。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深入,茶葉產業的現代化由理想變為現實,茶葉種植與采摘,這個古老的行當,依托現代科技力量,出現令人欣喜的變化。
挑戰傳統潔凈生產當驚世界殊
食品安全是21世紀的消費主題,綠色消費是當今時代的消費主流。茶葉不僅僅是農副產品,它更是食品,食品必須健康。
盡管茶葉生產在基地中講究了生態化建設、有機化管理,但茶葉還不能成為真正的綠色放心食品,因為傳統的茶葉加工一直是采摘之后直接加工,茶葉上附著了大自然中的灰塵、蟲卵、糞便等污染物沒有徹底清除。
青菜在下鍋炒之前,用清水泡一泡,洗掉葉片上的灰塵、雜質,不會有人覺得不妥。那樣可以溶解掉可能會有的重金屬、農藥殘留,葉片上附著的灰塵。茶葉在自然環境中生長,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大自然的粉塵、鳥糞、蟲卵等其他污染物,但是,如果在茶葉加工之前,也將鮮葉用水浸泡、清洗,問題似乎有點復雜。
水分在茶葉上的附著,不僅會在制作過程中黏附設備,極大的干擾制茶工藝,還會影響茶葉成品的品質。
但宜昌蕭氏集團堅持認為,茶樹生長過程中,既有來自風沙粉塵的自然污染,也有飛禽糞便、昆蟲蟲卵帶來的生物污染,還有農藥、化肥等殘留的人工污染。唯有打破常規,不斷創新,才有可能兼顧兩頭。
盡管清洗過程導致茶葉鮮葉表層的水分含量會對制茶工藝造成影響,但在現代技術面前,完全有可能通過改進設備、改進工藝來消除這種影響。
在全球范圍內,宜昌蕭氏集團尋求位于上游的茶機生產廠家的幫助。日本著名的茶機生產企業、川崎株式會社,國內技術領先的浙江上洋茶葉機械有限公司,給蕭氏茶葉集團的技術新路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上下游產業的聯手,10年的艱苦攻關,近千次的反復試驗,世界上第一條“綠茶清潔化加工流水線”最終被試制成功。茶葉潔凈化工藝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鮮葉清洗”的概念,由蕭氏茶葉集團董事長肖勇大腦中的一個構想,變成了全球業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創新之舉。
在三條茶葉潔凈化生產線這條生產線面前,老茶人的顧慮開始冰釋。
由省農業廳經作處處長李傳友、省首席茶葉專家龔自明等人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認為:
宜昌蕭氏集團的茶葉鮮葉清洗生產線為國內首創,改變了我國茶葉傳統加工習慣,符合現代茶葉加工質量要求,對提高茶葉衛生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清洗生產線設計科學、合理,清洗效果明顯。把茶飲安全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
國家教育部茶學組組長、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施兆鵬說:“宜昌蕭氏集團清洗生產線,不僅代表了當前國內茶葉生產加工領域的最高水平,同時也開創了茶葉生產加工企業與茶機制造企業創新合作、互利互補的全新局面,促進中國茶產業傳統加工領域的良性循環發展”。
如今,自創的茶葉鮮葉清洗生產線加上從日本進口的全智能化茶葉生產設備,諾大的車間竟僅需幾個工作人員動動開關、調調按紐就能實現全程潔凈化生產。
二次污染的避免再加上全世界首創的茶葉制作前的清洗,通過國際食品質量標準的提高,綠色、健康、安全概念的提出和潔凈化生產線的成熟,宜昌蕭氏集團副總經理譚昌林自豪地說:“蕭氏茶葉完全實現了零污染!”
在傳統茶葉的潔凈化生產方面,蕭氏集團無疑成為首個吃螃蟹的企業。
精深加工產業鏈延伸實現新跨越
2011年6月,宜昌蕭氏集團的茶食品、飲料、粉體、包裝生產線將全面投產,這距離2008年6月蕭氏集團鄧村茶產業科技園竣工投產過去了整整3年。
從傳統茶葉生產加工領域的潔凈化、智能化生產,到精深加工領域的深度研發,宜昌蕭氏集團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一次決定性的跨越,一直以來,宜昌蕭氏集團堅持用現代工業的管理理念來發展現代農業,跳出行業思維發展茶產業,帶動鄂茶飛躍。肖勇說:“中國茶產業的發展,必須突破慣性思維,而茶葉精深加工是未來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方向。”
2009年6月,宜昌蕭氏集團投資15億元,占地面積1000畝的 “蕭氏茶業高新科技工業園”在夷陵經濟開發區開工建設,成為轟動中國茶界的大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賀電稱:蕭氏是中國首家從事茶葉產業鏈深度開發的茶葉企業。
在此之前,茶葉企業普遍只生產普通消費和供外地再加工的原料產品,限制了茶園和茶產業綜合效益的發揮。
大量珍貴的鮮葉資源,要么被粗制為普通消費茶,要么只能為外地企業提供再加工所需的半成品。宜昌蕭氏集團董事長肖勇估計,宜昌市70%的鮮葉原料,每年被制成大約2.3萬噸干茶,銷售到安徽、浙江、湖南等地,成為精制茶、花茶加工原料。這一部分,最終產品有數十億元的產值,而我們僅僅得到兩三個億的加工費。
此外,因為夏秋茶采摘少,宜昌地區每年浪費在枝頭的鮮葉原料,至少可以生產6萬噸干茶。不僅如此,每年1萬噸茶果、1000噸茶花自然消失;10萬噸修剪后的茶葉枝干,也只是被當柴火燒掉。這幾項,讓宜昌茶農每年少收入數億元。
發展茶葉深加工項目,延長茶產業鏈條,提高茶葉附加值,已經成為企業、政府迫切需要破解的難題。
而蕭氏茶業高新科技工業園項目工程將延伸產業鏈條,通過完善農產品縱深產業鏈,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建成投產后,不僅讓湖北省的茶枝片末和夏秋茶原料有了更廣闊的消化渠道,更為傳統茶葉產品的單一化生產創造了新的多元化消化方式。園區項目年產值將達到50億元,帶動三峽茶農增收50%以上,茶企業增收30%以上。而對于茶農來說,這意味著精深加工將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收入還將大幅度提高。
更有理由相信的是,宜昌蕭氏集團所探討的現代科技武裝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必將推動中國茶業發展走上新的領域。
記者手記:
一杯蕭氏茶,能品到濃郁香味,更散發著科技的味道。
一杯茶里發掘出億元大市場,農副土特產步入高端產品殿堂。短短數年,昔日鄧村小小茶葉作坊躋身中國茶葉行業前五強。
蕭氏啟示我們,只要以技術創新為不竭動力,品牌打造、產業鏈延伸、產業形式和運作模式創新就會步入全新的天地,科學發展就會從此步入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