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山東站訊:日照綠茶因葉片厚、香氣高、滋味濃、耐沖泡的高品質,和較高的生產成本,其價格比南方茶葉普遍偏高。這使其成為產量高、成本低的南方茶熱衷冒充的對象。不僅在濟南、濰坊、淄博等市場處處可見假冒日照綠茶的蹤影,個別日照綠茶企業還引“狼”入室,從南方茶區低價引進綠茶,當成日照綠茶賣 。業內專家建議 ,除了要抱團外出打假外,更須從自身打起。
現狀 假“日照綠”越打越多
在濟南、濰坊、淄博等地的茶葉市場,4月份就已經遍地可見“日照綠茶”,這比日照本地綠茶大量上市早了一個月。不少企業負責人到各個市場考察的時候,感覺好笑又痛心。日照笪云峰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海峰說,他在濟南市場考察的時候,當時春棚茶還沒有上市,就有“日照綠茶”在公然叫賣(本報曾報道)。由于造假太多,而且作為綠茶企業根本沒有執法的權力,所以也只能痛心,而沒有辦法,“要打假必須由政府或者商會組織,抱團行動。雖然日照的綠茶企業都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單獨行動根本不現實。”
上個月,濟南一家報社記者從濟南茶葉批發市場夏唐茶業購買了“日照綠茶新茶”,經濟南市首席評茶師、“蒙眼識茶”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保持者、濟南御青茶藝學校副校長吳冠軍鑒定,初步認定所謂的新茶是去年四五月份產的茶,冷藏保鮮到現在,茶葉產自湖北。這名記者記者隨后寫了一篇報道,指名道姓稱其茶系假冒。然而文章曝光該賣茶的店面后,就沒有了下文,賣茶店面也并未受到相關部門的查處,自主打假顯得非常無力。
混亂 有些本地茶企也造假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不光是在外地市場假日照綠茶“虱子多了不癢癢”,在日照本地也有大量的假冒日照綠茶,有的茶企竟然直接從南方進貨,冒充本地茶。
“現在南方茶冒充日照綠茶的情況遍地都是,其實這種情況恰恰是從本地開始的。上世紀70年代,就有日照茶販看到了南方茶成本低廉的優勢,他們到南方一些茶產區用日照綠茶的炒制技術在當地炒綠茶,然后運回日照以假充真,或者摻進日照綠茶里賣 。有的茶企在南方也有茶廠,而且冒充的不僅是低端茶,更有銀針等高端茶。”該業內人士說,真正讓南茶冒充日照綠茶泛濫的恰恰是一些不規矩的日照茶販們。引“狼”入室之后,南方茶業經營者也看到了巨大的利潤差,紛紛效仿,到了現在無法控制的局面。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0年約有1800余噸南方綠茶進入日照綠茶市場。這些茶主要分兩類,一是南方人經營的茶店,一是本地人引入南方茶作假。據該業內人士透露,有的茶企根本收不到鮮葉,只好暗中去南方炒茶,有的還有固定的茶廠。
原因 高利潤低風險難監管
“春茶剛上市的時候,光鮮葉一斤就賣一百七八十元,再加上人工、管理費用、水電等各項成本 ,雖然一斤干茶賣到一兩千元,但是也掙不到多少錢。即使現在薄家口等地的綠茶已經進入春茶采摘的高峰期 ,但鮮葉價格也在30元左右。炒出的綠茶二三百塊錢,也是正常的。”日照茗家春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加強說,南方茶冒充日照綠茶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的驅使。日照綠茶賣幾百上千元,由于高成本卻并不怎么賺錢,而南方茶的成本卻非常低,巨大的利潤讓其“樂此不疲”。
南方茶的進入 ,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由于成本的優勢,南方“日照綠茶”不好賣的時候就可以把價格壓得很低,而不明就里的老百姓為了貪圖便宜就會買南方山寨版的的“日照綠茶”。
本地一些不良企業用南方茶冒充日照綠茶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除了利潤空間外,另一個原因就是由于凍害干旱等原因,茶葉減產比較嚴重。而且拿著市場訂單,企業卻無茶可炒,產能瓶頸限制了綠茶市場空間的拓展。茶葉企業也有一個普遍的心態,只要不是指名道姓地貼上自己企業的標簽,也就沒有打假的欲望,所以假冒日照綠比較泛濫。
出路探索
要打假,本地茶企需從自身做起
山東省茶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侯國云說,日照綠茶被造假的情況非常令人痛心,但由于企業沒有執法權,要想打假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牽頭,企業抱團參與,共同維護日照綠茶這塊金字招牌。
劉加強說,作為茶企負責人,他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市場的混亂。“很多沒有資質的小茶葉作坊,質量比較差,還時常發生南茶冒充日照綠茶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日照綠茶的形象。而且其價格也比較低,沖擊了正常的市場。市民買茶葉的時候,不去看茶葉的品質,往往更關心價格,這讓正規茶企的生意很難做。”因此,外出打假固然重要,規范自身更加重要。
相關鏈接
全市開展日照綠茶專項整治
從5月份開始,日照市工商局啟動了“日照綠茶”專項整治行動,嚴查全市綠茶流通領域存在的假冒日照綠茶注冊商標、茶葉包裝標識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違法行為,全面規范日照綠茶市場經營秩序,嚴厲查處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南方茶葉或外地劣質茶葉冒充日照綠茶等嚴重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