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又是一年春茶生產忙碌季節,村莊里,茶農們正在忙著采茶,處處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廠房中,機器隆隆,工人們正在日夜制茶,生產線上彌漫著新茶的清香;市場上,人流如潮,絡繹不絕,熱鬧的場面展示著茶市的興旺……采茶忙、制茶忙、賣茶忙,春日的山鄉各地共奏一曲紅紅火火的春茶交響曲。
我市擁有悠久的茶業史和獨特優越的生態環境,是全國重點名茶產區和安徽省主產茶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把茶業這一最富特色的傳統產業作為民生經濟、富民產業和建設新農村的突破口、總抓手,各地圍繞“現代農業”主旋律,緊扣“生態、綠色、安全”關鍵環節,全力組織實施生態基地、品質提升、品牌塑造、龍頭培育四大工程,茶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為做大做強黃山茶產業,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黃山市茶產業發展規劃》和《關于加快黃山市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每年拿出400萬元作為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茶樹良種工程、龍頭企業扶持、加工廠技改貸款貼息、生態茶葉示范基地建設、品牌宣傳創建、市場監管、技術培訓、茶葉標準制定和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建設。由于政策明晰,扶持力度空前且操作性強,各區縣積極響應,相繼在市規劃的框架下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了茶產業發展規劃,落實配套資金,在全市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積極的政策引導下,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又啟動了茶葉“雙十”工程,即以十個左右龍頭企業或合作組織為主體,建設十萬畝生態高效茶園。幾年來,全市各地積極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引進推廣農抗早、迎霜、鳧早二號、黃山早芽等無性系茶樹良種10多個,建立良種繁育基地19個,無性系良種面積由“十一五”前的2.38萬畝提高到9.5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比例由規劃前的3.4%提高到13.4%。各地還積極鼓勵茶農大力進行低產茶園改造,通過改樹、改土、改園和改管理四改措施,全市完成低改茶園20萬畝,建立百畝以上連片示范基地55個,面積26600畝。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近年來,各地還著力發展有機茶園、綠色食品茶園和無公害茶園,積極抓好“三茶”認證管理,“三茶”認證率由2005年的58.1%提高到98.3%,建成生態高效茶園10.17萬畝。
在加強基地建設的同時,全市各地積極培植龍頭企業,提升茶葉品質,帶動茶農增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幫扶下,全市茶葉企業紛紛加大投人,新建或改造廠房,更新設備,中小企業迅速成長,龍頭企業更加強大。“十一五”期間全市有300余家企業參與了清潔化茶廠優化改造工程,新添機械3860臺套,新建和改擴建清潔化生產線26條。與此同時,茶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勢頭強勁,五年來全市茶業招商引資和項目引資總額超過10億元。謝裕大公司在富溪鄉和楊村鄉新建兩座全國最大的清潔化黃山毛峰加工廠,采用國內最先進的智能控制系統,集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技術于一體,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休寧縣松蘿公司斥資近億元,在工業園區征地100畝,打造“萬噸外銷綠茶生產出口基地”;安徽省祁門紅茶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資1.2億元建設“祁門紅茶品牌建設及國際首創國內最先進祁紅清潔化生產線”項目; 歙縣汪滿田公司融資5000萬元,打造中國“茶谷”。目前,全市有8家企業進人中國茶葉行業百強,為全國地級市之最,13家企業評為省級龍頭,24家企業進人市級龍頭。
為提高黃山茶知名度和美譽度,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通過開展—系列宣傳推介活動,努力開拓市場,促進黃山茶品牌價值提升,達到“打響品牌、提升品位、擴大交流、促進合作”效果。從2005年起,圍繞“名山、秀水、黃山茶”主題,我市每年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黃山茶大型展示推介會、經貿洽談與企業對接會等系列活動,充分展示黃山名茶魅力所在,并通過中央電視臺、解放日報、新浪網等主流媒體,多形式、廣視角、全方位宣傳黃山茶葉,著力提升品牌價值。我市還先后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和上海市茶葉行業協會聯合開展“純正黃山茶葉經銷店”、“黃山茶特約經銷店”、“上海茶葉市場優秀供應商”稱號評比授牌活動,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國禮黃山茶新聞發布會”,“新安源”牌茶葉贈送中國奧運健兒,汶川地震后開展“黃山茶葉慈善義賣獻愛心”等活動。特別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我市在世博園區公眾參與館“秀·空間”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黃山四大名茶茶藝表演暨精品名茶展示”,黃山名茶的優異品質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在世界大舞臺上全面唱響。
通過連續多年的主動強勢宣傳推介,我市—批茶葉品牌從默默無聞到廣為認知,其中“漕溪”、“汪滿田”、“猴坑”“六百里”、“新安源”等知名品牌已成為老舍茶館、湖心亭茶樓、張—元、吳裕泰等著名老字號和經銷商的關注熱點。與此同時,經過政府多年的引導和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商標意識、品牌意識不斷增強,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獲得原產地域保護后,太平猴魁也已成功申辦證明商標保護,品牌創建和保護力度不斷加強。
經過不懈的努力,近年來我市茶產業取得了飛速發展。2010年全市茶葉總產2.42萬噸,—產產值13.5億元,連續六年實現凈增1個億以上。其中名優茶產量9660噸、產值11.25億元。茶園畝產值達到1901元,茶農人均茶葉收人1928元。全市茶業綜合產值達46億元。
蔥蘢的綠葉托起了黃山茶葉經濟大產業,如今的茶鄉各地正以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為結合點,以生態安全為追求,全力譜寫現代茶產業發展的新篇章。